仪礼什么意思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7 17:34:57 发布:逛逛汉语

《仪礼》中的礼和俗有什么联系

三、礼与俗的区别
礼与俗同时并存于社会中,两者虽有渊源关系,但也有本质的不同。我认为,礼与俗的区别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俗是特定生活圈内的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它的范围一般不大。举例来说,我国的广东省与陕西省、山东省与湖南省,省与省之间风俗的差别就非常明显;即使在一省之内,甚至在一县之内,彼此的风俗也是面貌各异,所以我国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而礼不然,礼是高居于风俗之上的文化。我国各地,尽管风俗纷繁,莫衷一是,而“礼”只有一个,它是大家都认同的高层文化。
其次,俗是大众层面的文化,无论男女长幼、识字与不识字,都可以浸润于其中,其内容大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故有广泛的群众性。礼是精英层面的文化,仪式复杂,内涵丰富,往往浸透着深刻的理念,所以要求行礼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宋代的二程、张载、司马光、朱熹等都曾努力在民众中推行礼,因而使礼呈现出下移的趋势,但仍有文化程度方面的要求。俗主要依靠强大的生活惯性来传承,而礼的传承需要通过较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才能实现。
再次,俗是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虽然也有某种程度的规定性,但约束力较弱。例如过年放爆竹、贴春联的习俗,即使是对该风俗圈之内的人也没有约束力。爆竹的放与不放、放多少,春联的贴与不贴、贴多大等完全是个人自愿的行为,没有硬性规定。礼则不然,礼有严格的规定性,如行礼的场所、礼器的组合、宾主的位置、仪节的先后等都是严格规定的,不能违反。有些礼具有行为准则的性质,那更是要自觉遵守。魏晋以后,政府以礼入法,这就使某些礼具有了法律的效应,因而约束力也就更强了。
最后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经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高度论述过礼与俗的问题,其论述非常之精辟,每位读者都应该有所了解。钱先生指出:“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如此,“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由于西方人用风俗来区分文化,所以其国家多有小国寡民的特点。而在中国人眼中,“所谓乡俗、风情、方言只代表某一地区”,属于地域文化,“中国人不管来自何方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我国幅员如此辽阔,地区差异如此明显,而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没有走向分裂,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各地人民对于“礼”的普遍认同。
(作者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奁仪礼什么意思?

送女方出阁称,奁仪
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所谓的六礼,即:纳

礼仪是什么意思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汉文化,汉文化在国家战略及国家利益上的最大核心就是——大一统。
中国历史五千年,各种文化交相辉映,但提到国家前途及发展时却异常地统一,这是中国之所以每每处于最黑暗的时刻总能迅速翻身的最重要理由。只要给中国和平的50年时间,必然能创造出另世人瞩目的辉煌。
二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代的文化大师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先贤百家争鸣,使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至今不能超越的度,他们既不把思考局限在文化专业的小圈子里,又不把思考放任到抽象玄虚的领域,而是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发展上创造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共同的话语平台。这是他们集体地为中华文化选择的精神方向和深层内涵。
孔孟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天下虽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墨子的很多观点与儒家不同。他不同意把社会分为“上智”和“下愚”,而且主张“兼爱”,不分社会等级地来选拔贤能的管理人才。但是在治理国家上他的目标是统一天下,消除争斗,叫做“非攻”。
老子认为管理的复杂反而会刺激社会的混乱,不如拒绝一切机智、机巧,反朴归真,回归一种“极简主义”,回归自然生存。这种观念的高度,到今天还令人惊叹;他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理论也是建立在统一后的国家立场之上的。
最令人注目的是法家和儒家,法家认为应该用法、术、势交相并治,也就是说用法律、权术和威势,建立霸业,实行改革,强迫服从。秦始皇,就成了法家学说的实验者,但由于法家过于显现严酷无情的专制主义,秦朝又实验得辉煌而短命,所以后来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在儒法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总是借儒家来建立精神秩序,又借法家来建立权力秩序。一方面是宣扬人文教化,一方面是配置权力结构。
结果,很多文人政治家也就成了多重人格结构的自然组合,比如曹操,诸葛亮,他们有法家的手段,又有儒家思想的应用,更有两家的共同点——大一统。
所以,中国文化最主要是表现在强势的汉文化。但汉文化不是一味的追求王者霸道,而是如浩瀚的大海,任何更强势的文化到了汉文化这里,只有被汉化,只有被融合。所以,中国历史上任何异族的入侵,如果不被击溃、迁移和退缩就是宣布族文化的最终灭亡,就是被最终汉化。匈奴、突劂、蒙、满无不如此,再往后看,你将看到侵略中国的列强,他们做的事情只会是一群狼唤醒了一只狮子,而最终被降为二等的命运。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中国的“礼乐射御书数”传统六艺中,“礼”字第一,充分说明了中国人重视礼仪的传统。《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古训”、“家训”、“学规”中,也都有大量的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现在的很多人忽视了对做人应懂得的基本礼仪规范的学习。人们把那些在礼仪上不拘小节的人,认为“潇洒”;把身穿奇装异服,口讲粗话的人,认为“有个性”。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吃没有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其实,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令人汗颜的是,现在的韩国和日本继承了些许礼仪规范,人们还比较重视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但在其发源地中国却被视为所谓的“四旧”和“封建礼数”而遭到抛弃礼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起源于原始习俗与宗教,是祭神致福的一种仪式,所谓“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①礼的形成是社会分裂为等级之后,在原始习俗与原始宗教的基础上被改造而成的,即由事神“引申为凡礼仪之称”。②由于礼具有因俗制宜的功能和精神威慑的力量,因而从一开始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成为国家实行其统治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规范。国家的一切活动,以遵礼为号召,以行礼为标榜,用礼来调整政治的、军事的、司法的、教育的、宗教的、社会的、家庭的各种活动,规范着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称得上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同《礼记·曲礼上》所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在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礼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在其发展中不断地改造习俗,适应新秩序,因而是个充满了新旧斗争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渐进,存在着历史继承关系的过程。孔子曾明白表述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传说夏礼的主要内容是:“上事天,下事地,酋先祖而隆君。”③这体现了神权、族权与君权(即政权)三者的统一,但具体规范早已淹没,孔子便坦诚地表示,他虽能言夏殷之礼却不能“征之’,以“文献不足故也”。礼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在某种程序上的法律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周公是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继承了周人尊礼的传统,为了建立稳定的周王朝,统一广大疆域内各族各部的思想与行动,他着手整理、制订和补充已有的礼使之成为礼典。这个历史性的伟大活动即所谓“周公制礼”。《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先君周公制礼”的记载。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尊尊”和“亲亲”。尊尊为忠,亲亲为孝,前者维护王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奠定了礼的思想基础并久远影响于中国。
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更是密不可分,礼是传统文化的表征。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从生产到生活,从言论到行为,无不为礼文化所包容、所调整。秦砖汉瓦,编钟乐舞,宫室殿庭,天坛圆丘,是礼的物质遗存;汉唐明清的众多礼典是礼的精神遗存;事长以礼,尊师以礼,是礼的规范遗存。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但剥除礼的糟粕仍有值得吸收的精华,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是了解中国传统国情、社情、民情的一把钥匙。
但迄今为止还少有人对礼进行系统的研究,更缺乏专著问世,这不仅是宏扬中华文化上的严重缺陷,也妨碍了对于政治法律制度历史的深入钻研,更谈不上为社会道德与文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此我近年来花大力组织编写《礼治丛书》,力图运用科学的观点、方法,分析礼的起源、礼的本质、礼的作用、礼与经济、礼与政治、礼与法律、礼与文化、礼与家庭、礼与社会、礼与道德的关系,特别是从礼的发生、发展与变迁中总结规律性。对于这样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我们只能竭尽绵薄,勉力以赴。(张晋藩)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写道:“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
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是鲁迅“立人为本”思想的精髓。
那么,儒家的礼乐文明还有没有现实价值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其一,十年动乱之后,国民道德水准严重倒退,不仅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最明显的例证是旅游业。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我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其二,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仪礼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