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怨的是什么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6:44:51 发布:逛逛汉语

昭君怨·梅花的词牌解释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宴西园﹞。

昭君怨 郑域 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词以咏梅为题材,采用了比兴手法,表现出了一种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颇有发人深思的地方。这首词上片描写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态,较富有诗意。下片具体描写野人家的环境,与前面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发,形成一种优美恬静的境界。原文:《昭君怨·梅花》宋代: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译文: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自《国风·召南·摽有梅》以来,历代诗歌中咏梅之作就屡见不鲜,但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精粹雅逸,托意高远,如林逋的《梅花》诗,姜夔的咏梅词《暗香》、《疏影》;一种是巧喻谲譬,思致刻露,如晁补之的《盐角儿》。郑域这首词为第二种,由于受到宋诗议论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在诗歌的韵味上稍逊前者一筹。2、作者简介:郑域,生卒年不详,字中卿,号松窗,福建三山(今福建福州)人。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1196年)随张贵谟出使金国。著有《燕谷剽闻》,不传。词有令辑本《松窗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君怨·梅花

昭君怨的词牌概述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宴西园﹞。

#昭君怨 怨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