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官中郎将
更新:2025-04-25 19:06:26 发布:逛逛汉语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是由东阳盟将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江苏华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霍尔果斯不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印纪娱乐传媒等联合出品,张永新执导,吴秀波、李晨、刘涛、于和伟、张钧甯、唐艺昕、翟天临、张芷溪、王劲松、王东、檀健次、肖顺尧等主演的三国历史题材古装剧。该剧从曹魏的全新视角切入,抒写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后三国时代[1]
。
五官之名盖起于晚周五行学说昌盛以后,核其所指,或泛称众职,义同百官;或即指五种官守而言;亦有单指一职而言者。如《楚语下》,观射父对昭王曰:“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急就篇》:“诸物尽讫,五官出。”颜师古解训:“古言五官者,总举众职以配五行,无所不包,事起五鸠、五雉,若今言百官也。”是泛指众职之谓也。《韩非子·十过》,赵襄子避智伯之锋,徙居晋阳。“君至,而行其城郭及五官之藏,城郭不治,仓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邑无守具。襄子惧。”《艺文志》,阴阳家有《五曹官制》五篇。班氏本注:“汉制,似贾谊所条。”补注引疏证:“五曹算经云:一为田曹,地利为先;既有田畴,必资人力,故次兵曹;人众比用饮食,故次集曹;众既会集,必务储蓄,次仓曹;仓廪货币相交质,次金曹。”颜师古《急就篇》解训又曰:“礼记曰:天子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工、司寇,典司五众也。”又《淮南子·兵略训》:“夫论除谨,动静时,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连什伯,明鼓旗,此尉之官也;前后知险易,发斥不忘遗,此候之官也;隧路亟,行辎治,赋丈均,处军辑,井灶通,此司空之官也。收藏于后,迁舍不离,无淫舆,无遗辎,此舆之官也。凡此五官之于将也,犹身之有股肱手足也。”凡此诸说虽有不同,然其指五种官守而言则一也。又《齐策》,靖郭君谓齐王曰:“五官之计不可不听也。”高诱注:“五官,齐之计簿书也。”汉世中央政府有五官中郎将;内爵十四等,其第十二曰五官,视三百石。是皆一职专称也。
中郎将是什么官职?秦置,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扩展资料
古代军衔
1、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2、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3、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4、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5、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阶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郎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军衔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名。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军队的将领中郎将,是什么官职?古代的中郎将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品级。中郎将中国古代官员名称。最早从秦朝的时候开始设置中郎将这个官职,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在正四品下,为高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扩展资料:中郎将这个军衔由秦朝设立,到西汉时分为五官、左、右三中郎署,职权在将军和校尉之间。诸葛亮的中郎将是在赤壁之战后,建安十三年,刘备平定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任命的。当时刘备封诸葛亮为中郎将也是不得已的事,因为当时虽然刘备有了四个郡的地盘,但是身份依然是个将军。当主公的才是个将军,而汉朝除了战时置将军一职,平时并不常备,所以刘备能给诸葛亮的最大军衔也就是个中郎将了。不过诸葛亮的军衔虽然不高,但是手中尽是实权,要知道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人。诸葛亮掌管着汉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因为仁义宽厚,深得刘备的一众部属拥戴至于到了三国末期,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官位,如果搁到现在,可以说是国务院总理兼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郎将
李晨在《军师联盟》里演的五官中郎将历史上是个什么官很多人对曹丕的官职五官中郎将也感到好奇,那么五官中郎将是什么职位呢?简单的说,中郎将是次于将军、高于是校尉的统兵武职名称,相当于现在的主力师师长。西汉沿秦设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据《后汉书》记载“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左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左署郎。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主右署郎。”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也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中郎将是什么官中国古代官员名称。
编辑本段职务变迁
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三国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汉朝:
中郎将: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三国时期:
光禄勋(郎中令):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傅肜,义阳人,前将军,加封统军中郎将。刘封,刘备义子,副军中郎将。关平,关羽子,典军中郎将。糜威,糜竺子,虎贲中郎将董和,字幼宰,掌军中郎将。张南,字文进,抚军中郎将。刘循,刘璋子,奉车中郎将。
五官中郎将,古代官职名。西汉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将,分统郎官,号为三署,所统郎官为三署郎。东汉规定,郎官五十岁以上者属五官中郎将,余分属左右中郎将。掌宿卫殿门、出充车骑,东汉初又参与征战,又协助光禄勋典领郎官选举,有大臣丧事,则奉命持节策赠印绶或东园秘器。三中郎将本侍卫之长,汉末已无三署郎,而曹丕于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是则以此名义为丞相之副,后遂不置。首先,“五官中郎将”在曹魏并没罢置,《宋书百官志》有云“左中郎将。右中郎将。秦官,汉因之。与五官中郎将领三署郎,魏无三署郎,犹置其职。”而三国时的李丰在黄初年间任过此职,吴、蜀两国也有此职,至于该职最终消失大概是在南齐以后的事了。
其次,个人认为“五官中郎将”的“五”字不是从“五大夫”延展而来。阎步克先生认为“五大夫”之所以名之为“五”,最初可能也是“第五级大夫”之意。个人赞同该说。而“五官中郎将”的“五”是与“官”字连读的,即“五官”为一词,大概一开始相当于“中郎将”的官号,后来“五官中郎将”成为一固定官称了。这可由“五官中郎将”简称“五官将”为旁证。
至于说“五官”指什么,我怀疑是指掌管五种官,因为汉代的各种“中郎将”前面加的官号基本都表职掌,像“左曹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匈奴中郎将”、“发丘中郎将”之类。那么,是哪“五官”呢?个人猜测为是“议郎”、“侍郎”、“中郎”、“郎中”、“外郎/散郎”。当然,也可能不是这样,但“五官中郎将”并非是由“五大夫”延展而来应可以肯定。
最后,郎官、大夫都是比秩,相关问题参见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书。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