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决绝词是一首什么诗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3:31:18 发布:逛逛汉语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它是诗还是词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一作: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一作:泪雨零/夜雨霖)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诗还是词

有的版本这首词叫做【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不管是木兰花,还是木兰花令,都已经指明了这首词的性质,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木兰花,又名木兰花令,木兰花这个词牌比较特殊,一般而言宋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可是木兰花这个词牌基本的形制是七言八句,跟七律的形式有点像,不过从平仄格律的细微处以及句式的风格来看,都是符合词的特点,所谓诗庄词媚曲俗是也。词这种文学体裁本来就是从格律诗发展而来的,形式上与律诗有点相像也是无可厚非的。1、从格律的细微处来说,七律的韵脚只有在第一句和偶数句才会押韵,而木兰花在第五句也押韵,这是七律绝对没有的,而且律诗多数压平韵,仄声韵的律诗不是没有,但所占的比例很小。木兰花令是压仄韵的。2、还有,律诗要遵守粘对的规则,也就是每一联的出句要和上一联的对句起句相同,也就是说,却道故心人易变,这一句是仄起句式,按照律诗的规则下句应该是仄起,可是,骊[lí]山语罢清宵半,这一句是平起,如果是律诗的话,这种格式叫做折腰体,属于一种违反格律但是勉强承认的律诗,如果是严格符合律诗格律的句子,骊[lí]山语罢清宵半,,这一句的格律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比如是语罢骊山春夜半,这才是符合律诗规定的句子。3、还有一点,如果是律诗,中间两联,应该是严格对仗的,而这首木兰花令中间两联,也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显然是不对仗的。词谱木兰花令,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按《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木兰花》则韦词、毛词、魏词共三体,从无与《玉楼春》同者。自《尊前集》误刻以后,宋词相沿,律多混填。柳永《乐章集》入“仙吕调”,双调小令。全词共五十六字,七言八句,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词牌格律对照例词:【宋】苏轼《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上片)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下片)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1]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是不是离别诗

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唐元稹《古决绝词三首》等。纳兰性德的这首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
这首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秋风悲画扇”即是悲叹自己遭弃的命运,“骊山”之语暗指原来浓情蜜意的时刻,“夜雨霖铃”写像唐玄宗和杨贵妃那样的亲密爱人也最终肠断马嵬坡,“比翼连枝”出自《长恨歌》诗句,写曾经的爱情誓言已成为遥远的过去。而这“闺怨”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闺怨”只是一种假托。故有人认为此篇别有隐情,词人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与朋友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纳兰容若的《木兰花令 拟古决绝词》内容是什么?

编辑本段诗词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①人生句:恋人之间如果能像刚恋爱的时候那样。刚开始总是海誓山盟、卿卿我我的。如果总能这样,就不会出现时间长了,感情淡了,甚至变心负心(秋扇见捐)的情况了。一二句是一体的,这两句容易理解。②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开始时相亲相爱,后来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③等闲二句:这两句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故人如何理解,应该说理解成恋人、情人也不算错,但按字面的解释就有问题。前一句意思我理解是相恋了很久的爱人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就这么就变了,几许无奈、几许悲哀)。后一句的理解问题最多,我理解成:反而说情人间相处得久了,感觉无聊了,就不由得容易变心了。重点是这两句中的故人的故如何理解,只解释成恋人、情人还不够吧。④骊山二句:《太真外传》载,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蜀,于马嵬坡将杨玉环赐死。杨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理解成李杨二人当初发愿立誓,后来虽然一方为一方而死,也不生怨。比喻感情忠贞,至死不渝。⑤何如二句:何如:怎么样?理解成比较好象不合适。薄幸:这里未必是否定批判,古书中的此词多是爱语,相当于现在的“冤家”。当初的誓言就这么算了。引用七夕长生殿的典故,谴责薄幸郎虽然当日也曾订下海誓山盟,如今却背情弃义!关于词牌,有人说疑为纳兰自度曲,这个恐怕未必。有这样的解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始见《花间集》韦庄词。有不同体格,俱为双调。但《太和正音谱》谓:《花间集》载《木兰花》、《玉楼春》两调,其七字八句者为《玉楼春》体。故本首是为此体,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则皆押仄声韵。
编辑本段后世评论
一、于在春《清词百首》:“题目写明:模仿古代的《决绝词》,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断绝关系的坚决表态。这里用汉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杨玉环的典故来拟写古词。虽说意在‘决绝’,还是一腔怨情,这就更加深婉动人。”二、盛冬铃《纳兰性德词选》:“决绝意谓决裂,指男女情变,断绝关系。唐元稹曾用乐府歌行体,摹拟一女子的口吻,作《古决绝词》。容若此作题为‘拟古决绝词柬友’,也以女子的声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间的爱情为喻,说明交友之道也应该始终如一,生死不渝。”一般认为:词题说这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本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如古辞《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唐元稹有《古决绝词》三首等。这里的拟作是借用汉唐典故而抒发“闺怨”之情。词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缠绵。汪刻本于词题“拟古决绝词”后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论,则这“闺怨”便是一种假托了,这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故有人以为此篇是别有隐情,无非是借失恋女子的口吻,谴责那负心的锦衣郎的。这里的柬友应该是写给一位朋友,根据纳兰的性格和词风,这首诗恐怕是为安慰一位失恋的朋友所做,当然失恋的应该是个男性,这里是从女性的角度写一首词来安慰朋友。最后两句明写女子遭遗弃后的抱怨,暗写当初两人山盟海誓,而女子如今负心。当然最大的可能是当初两人订有私情,而后来女方迫于某压力,不得不另嫁他人,而男方无法接受,所以作者劝他,宽慰朋友接受现实,并引用典故说明感情的事自古如此,要多想开些。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是诗还是词如题所示 说是诗的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的全诗解释是什么?

猜得到故事的开头,却往往料不到故事的结局,世事太多变数,时间,经常将一切美好的东西摧毁,感情,最是经不住时间的熬煮!全诗多处用典,汉朝的班婕妤被弃,空悲画扇,李隆基杨玉环骊山初见,马嵬坡断肠,都只是为了说明一句,美妙的初见,却是意料之外的可悲的结局!这首《木兰花令》常被我们当做爱情诗来读,其实只要稍微下一点功夫的话,就会在道光十二年结铁网斋刻本《纳兰词》里看到词牌下边还有这样一个词题:“拟古决绝词,柬友”。也就是说,这首词是模仿古乐府的决绝词,写给一位朋友的。决绝词本来是乐府旧体,属于乐府当中的相合歌辞。

#拟古决绝词是一首什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