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古诗是送别诗
更新:2025-04-28 00:53:06 发布:逛逛汉语
王昌龄是一位边塞诗人,但是他的送别诗也写得特别多,特别好,留传下来的诗篇总共不过180多首,其中送别诗就占了50来首,可见比重是比较大的。
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诗鉴赏
2006-3-200:0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中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或“我送舅氏,悠悠我思”(《秦风·渭阳》)。伟大诗人屈原说过:“悲莫悲兮生别离。”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苏东坡也曾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元好问的《别程女》、黄景仁的《别老母》等等,抒写的是亲人离别之情;而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则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别刘谞》)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如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梅尧臣的《东城送运判马察院》等,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为“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如谢眺的《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力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
这些诗从情感上看,或“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意极为凄悲,催下泪下;或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气贯长虹,如
“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或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绮丽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使人心旷神怡,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慨叹尘世之喧嚣,追慕山林之空灵寂静,赞叹僧人之清静脱俗,富有禅意之情等等,不一而足。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第一,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一是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再一个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第二,杨柳。“柳”者,“留”也,二者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第三,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所有的情感,在唐诗中,都能找到共情,
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欣喜,
是“三春三月忆三巴”的思念,
是“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深情。
1)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____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送别》
2)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____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3)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____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4)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____李白《久别离》
5)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____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
6)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____徐凝《七夕》
7)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____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8)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____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9)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0)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1)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____魏夫人《点绛唇·波上清风》
12)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____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1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____王维《送别/山中送别/送友》
14)丝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____惠洪《青玉案·丝槐烟柳长亭路》
15)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____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16)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东流去。____杨炎正《蝶恋花·别范南伯》
17)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____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
18)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____王昌龄《送狄宗亨》
19)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似杨花。____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0)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____严仁《鹧鸪天·惜别》
21)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____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22)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____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23)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____薛涛《送友人》
24)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____陆龟蒙《别离》
25)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____刘长卿《送方外上人/送上人》
26)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27)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____左辅《浪淘沙·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28)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____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29)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____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30)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____欧阳修《别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