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中中秋则是它的什么
更新:2025-04-28 01:44:44 发布:逛逛汉语
全文: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与苏辙、苏洵合称“三苏”;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何事:为什么。
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
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何似:哪里比得上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归去:回到天上去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是苏轼的一首词,中秋之夜思念兄弟的。
【1】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赏析:
中秋之夜,词人与相聚的亲朋欢聚畅饮,通宵达旦之后,想到自己的兄弟之一——子由尚在远方,长达七年的分离,不禁使酒醉之后的词人大发感概,醉意醺然之时,仿佛月亮也在与自己作对,明明是骨肉分离之际,她偏以圆月示人。
本词充分体现了词人高超的写作手法,他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人在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上阕借明月自喻孤高,下阕用圆月衬托别情。通篇咏月,但处处关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之中感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以词人无奈而又美好的祈盼结尾,也透着浓浓的哲学意味。
虽然此词无论写作手法还是意境都属上乘,但仍然是醉话,不过苏轼的文学造诣及个人素质毕竟不同凡响——即便是醉话也讲得如此唯美和富有哲理,可见素质之于人的重要性了。
望采纳~
水调歌头中秋不是牌名,中秋是词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水调歌头·中秋》是北宋词人米芾的一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
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