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变易是什么意思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0:32:25 发布:逛逛汉语

知其命,生死不能易其心,失得不能易其志是什么意思?

泰戈尔,飞鸟集
明白他的未来命运,不能用生死使其改变他坚定的内心,失去和得到不会改变他的志向。

佛法里讲的十法界有变易生死和六道的变易生死是怎么回事?谢谢.

你是除学佛吧,一个问题里两处错误。十法界已经包括六道了,还拿六道比较什么?另外,六道中没有变易生死,你这六道的变易生死,是错误的。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一种是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就是我们在轮回的过程当中有一段一段的时间的这样的一个生命,那分段生死主要是在三界里面不断轮回的这样的情形。
阿罗汉、菩萨是断了分段生死,已经不受轮回。因为他只是断见思惑,他还有尘沙惑、无明惑。尘沙惑无明惑,他的细微,更细微的烦恼也属于生死,这叫变易生死。

佛说两种生死是什么

净空法师---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像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到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像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到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它跟这个性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在凡夫,我们真修、真干,真把身见、边见放下,我们小乘就是须陀洹,大乘我们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这叫变易生死。我们在凡夫这个身死了,小小圣我们生了,我们升级,我们生到那里去了。就好像学校念书,念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种叫变易。为什么叫变易生死?你要吃苦头,你得好好用功念一年,你才能提升。你修行也修得很苦,没有这个苦行你提不上去,这个苦行叫变易生死,取这个意思。两种生死都断了,这是涅盘,小乘证得阿罗汉,在小乘里面修行圆满了,小乘的变易生死圆满了,但是他回小向大,大乘变易生死再来。直接在大乘呢?那我们知道,小乘的阿罗汉相当于大乘十信里面的第七信,断证的功夫跟七信菩萨相等,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六道轮回没有了。小乘三果,阿那含都没有出六道,阿罗汉才出六道;在《华严经》里面,六信菩萨没有出六道轮回,七信出了,七信才超出。七、八、九、十,我们就很清楚,两个一对照就知道,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再向上去,这才离开十法界,初住菩萨,十法界没有了,他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修行没有修行的形相,叫无功用道,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就没有形相,他是无始无明习气自自然然的消失。需要多长时间?三个阿僧祇劫。你说无始无明习气多难断!这个东西断掉之后就回归自性,就是科学家讲宇宙不见了,回归自性;他们说不见了,我们晓得,不是不见了,回归自性。------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二一八集)

生死不易之盟,是什么意思?

【词目】生死不易
【读音】shēngsǐbùyì
【释义】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同“生死不渝”。
【出处】《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
讲的就是结交深厚

佛教里讲的变易生死是什么意思,放下我执之后还会不会有烦恼

对个体生死迷糊和了知的程度,对世界认知和变化的理解,佛法以六道、二乘(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名相,总括为“十法界”,合先叙明。题旨的变易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我执,为二执之一。以下先概述名相内容,再说明我执和法执的差异。一、二种生死《成唯识论》卷八:“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为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分段生死: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麁异熟果,身命短长,随因缘力有定齐限,故名分段。凡夫起有漏诸业,感有为之果,又名有为生死。变易生死: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圣人起有漏诸业,不受有为分段之报,又名无为生死。变易生死性,是有漏异熟果摄,於无漏业是增上果。虽无分段前後,亦有“前尽馀复生”的意义在内,由此而起净法相续。“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有无漏种,由转识等数数熏发,渐渐增胜,乃至究竟成佛时。转舍本来杂染识种,转得始起清净种识。任持一切功德种子,由本愿力,尽未来际起诸妙用,相续无穷”。(成唯识论,卷八)怎样的修行人受此变易生死?据法相之义,智增之菩萨於初地以上受之,悲增之菩萨於八地以上受之。据台家之义,四土中之方便土,为变易身之所居。藏通二教之无学果,别教之第七住以上,初地以下菩萨。圆教第七信初住以下菩萨。(丁福保:二种生死)二、二执二乘之人,虽破我执,犹有法执。我执:以五蕴和合而有见闻觉知等作用,固执此中有常一主宰之人我者。法执:不明五蕴等法由因缘而生,如幻如化,固执法有实性者。
由我执而生烦恼障,由法执而生所知(知见)障。对治“固执人身为实我”:五蕴和合为假我,非有实之我体,是为我空。对治“固执心外有有为、无为之实法”:五蕴等法由因缘生,从缘无性,是为法空。除灭我执,尚有法执。能破一分无明烦恼,方证一分涅槃菩提。诸法异竟空相,我执、法执俱空,方能显现实性。通达空性(真如,离我法二执之实体),灭诸烦恼,离诸有者,乃为涅槃。浅见供参。

仁者不以安危易节,义者不以祸福易心,勇者不以生死易志。是什么意思?

按字面翻译应该是:
仁德的人,不会因为遇到危险而变节;
重义的人,不会因为遇到祸事而变心;
勇敢的人,不会因为遇到死亡而改变志向。
但意译的话,这其实个是古文的常见的一种修辞——互文。
详见百度百科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6280.html?wtp=tt
所以,这个句子中,仁义勇都是有共性的,都是形容人的。而,安危、福祸、生死,都是一类词语。我以为解释为:仁义勇敢的人,不会因为生死安危而改变心智气节。
这种互文可以相互补充,又构成了排比句式,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对人的高度赞扬。

#生死不变易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