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中万里写出了什么之远
更新:2025-04-28 03:39:46 发布:逛逛汉语
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
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第四句写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
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是一个很工整的对仗句。出句“西岭千秋雪”和对句“东吴万里船”都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西岭千秋雪”就是西岭的千年积雪,“东吴万里船”就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万里船指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
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对杜甫《绝句》中“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个很工整的对仗句。出句“西岭千秋雪”和对句“东吴万里船”都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
“东吴万里船”就是(来自)东吴的万里航船。“万里船”还同“万里桥”有关。
万里船指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万里船”三字意味深长,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原文:绝句作者:杜甫朝代: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扩展资料: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绝句
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
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第四句写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
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