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在古诗中代表什么意思
更新:2025-04-27 20:47:19 发布:逛逛汉语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
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
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官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注释】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越王勾践选送吴王夫差。颇受宠爱,后吴国乃为越图所灭。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淅江绍兴东南,传说西施曾在此浇纱。傅:同敷,擦。浣:洗涤。持谢:奉劝的意思。【解释】天下人都重视美色。貌若天仙的西施岂能长久的贫贱?早晨还在越溪边浣纱,夜晚就被选人吴宫成了宠妃。贫贱时她与一般浣纱女没有什么区别,尊贵后才明白自己是稀世的珍奇。梳妆施粉有婢女服侍,穿衣起居也用不着自己动手。君王的宠爱更使她娇态万分。君王爱除她哪还管什么是非当年同她一道浣纱的同伴,没有谁能和她同车共荣。奉劝邻家的女子,不必枉费心机去效颦邀宠。【解析】这首诗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间的无常,贫贱尊贵发生在朝夕之间,早上还是一个贫家女子,晚上送入君王侧,成了宠妃,就身价不凡。极富穿透力地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君王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世的才士;同时又劝勉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摹仿别人,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题西施石》这首古诗的意思是什么?山岭上千峰俊秀,江边纤细的春草萋萋。今天遇到了曾经是西施洗衣的石头,只是看不见当年那个洗衣服的人。原文: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赏析:人生是短暂的,即便曾经辉煌,风光无限,百年之后终究化为一掊黄土,这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匆匆而过的岁月。作者:王轩(1823—1887),字霞举,自号顾斋,晚年或署壶翁,洪洞五里张人。王轩先辈是大商人,祖父王楷苏是乾隆巨人。王轩幼年家道衰落,生活贫困,但他刻苦博学,喜“说文”,通“三礼”,学金石,学地理,又钻算术。道光中举人,同治中进士,官晋五品。他的考卷曾被视为样板,大学士祁隽藻读到他的文章后感慨地说:“石州(即张穆)后期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