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表里潼关路是什么意思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7:20:36 发布:逛逛汉语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中“表里”解释为什么?

"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里."注云:"晋国外河有内山."表,外也;里,内也.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山河表里潼关路” 一句有什么作用?

"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里。"注云:"晋国外河有内山。"表,外也;里,内也。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山河表里潼关路”是什么意思,潼关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关?

“山河表里潼关路”选自元曲大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元曲是张养浩在去关中救灾时路过潼关写下的,潼关位于现在的陕西渭南,北面是黄河,南面是秦岭,地势十分险要,是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这首曲的开头就写了潼关的险要地势“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张养浩作为当时的地方父母官,爱民如子,关中旱灾他亲自去赈济灾民,虽然年事已高,却还毅然应命。他在去关中的途中,亲眼目睹了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此他深切的感叹,宁愿用尽自己所有的财产,也要尽心尽力就救济灾民,最终因为过分操劳离开了人世。由此可见,张养浩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官员,能亲身去体会百姓的苦难,和百姓共进退,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大诗人。路过潼关之时,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遥望着古都长安,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这一路上,张养浩经过了秦汉宫的遗址,引发了他无限伤感,早年的万间宫殿早已经化为了尘土。他由衷地发出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张养浩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写这首曲的时候内心十分复杂,为百姓苍生而担忧。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误解,认为“潼关”是当今的天下第一关,其实并不是,天下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是长城的起点。而潼关并不是天下第一关,而是在秦岭黄河一代,位于陕西渭南市的一个县。潼关和天下第一关距离还是非常远的,完全是两个地方。这首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作品,也是非常有名的千古名作,他感慨着时代的变迁,感慨着百姓的民生疾苦,感慨着岁月的流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意思是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该句出自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文如下: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白话文释义: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山河表里是啥意思

这是张养浩写的(元)曲,【中吕·山坡羊】
《潼关怀古》里的一句“山河表里潼关路”,意思是:潼关路外面是河,里面是山。

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路什么意思

"山河表里潼关路",总括山、河,归到"潼关"。这一"路"字,表明诗人此时正行进在"潼关路"上,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他亲眼看见的,因而都涂上了他的感情色彩。他在"潼关路"上行进,其目的地,就是用潼关作东方屏障的"西都"。因此,在看清了眼前的潼关形胜之后,自然要遥望"西都"了,"潼关路"三字,既收束上文,又为向"望西都"过渡架好了桥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里。"注云:"晋国外河有内山。"表,外也;里,内也。这里以"山河表里"形容潼关,极言潼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势险要,为兵家所必争,关系着在关中建都的那些封建王朝的兴亡。因此,当诗人在"潼关路"上"望西都"的时候,自然就想到历代的兴亡了。

#山河表里潼关路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