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什么堂
更新:2025-04-28 03:51:08 发布:逛逛汉语
苏小妹
冯梦龙所著《今古奇观》上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篇。(冯言:“两个儿子未为稀罕,〈其实3个儿子,一子早夭,后有载述,按下不言〉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此故事流传甚广,凡俗皆知。因此大家都羡慕并钦佩苏公有此一位文思敏捷、才学兼优、头额凸出之妹。而小妹与东坡嘲谑,着实精彩。东坡”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回曰:”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亦有东坡嘲小妹眼抠”几回拭眼深难到,流出汪汪两道泉。“小妹嘲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然吾翻阅许多东坡与秦观(秦少游,冯记其乃小妹夫君)著作,并无小妹其人,且更不用提联姻之事。因为秦少游于婚夜被小妹三戏写的委实较好,人们牵强附会,传说日多,皆以为确有其人。正史尚无记载,那我亦阅了一些笔记小说,如《东坡志话》,元佑诸贤,都无记载,这就颇令人疑。东坡何人也!当时大才子,其故事广为记载与流传,连一些放荡不羁,风流故事也不少。奈何有亲妹妹没人记?且此妹非痴非傻,还较聪慧,远在东坡之上?我们不难想象,古代才女有多少?风毛麟角而已。美色女子倒是举不枚举。光易安居士何年何月乃至何日干过什么,都一一记载了下来。闺阁文章少啊!独历史忘了小妹乎?而由五百五十年后跳出个冯梦龙来记苏小妹?
最早关于苏小妹记录在《东坡问答录》上,为陈眉公《宾颜堂秘芨》所录,而此书已证系伪托东坡撰,序为万历辛丑九月,大概与冯梦龙同时,去苏轼也五百余载。
若按苏门族谱,苏轼有妹,那亦是堂妹小二娘,即苏轼二伯苏涣女,苏涣有三子四女,三子名不欺、不疑、不危,即正名子正、子明、子安是也。幼女小二娘嫁柳瑾子柳仲远,卒于元符元年。而苏轼父亲老泉先生有三男三女,子瞻、子由是小的,二女早卒,兄景山于东坡三岁亡。最小的姊姊大东坡一岁,嫁的是姓程人氏(程之才,乃东坡表兄),十九岁卒。所以东坡无妹。而冯梦龙言王介甫(王安石,天禧五年,辛酉出生,苏洵此时年十三岁)子王雱欲娶小妹。王雱也多才,19岁中状元,未几死亡,少即殒命。因老泉先生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又小妹不答应,所以推辞未嫁小妹。(若论此,时小妹正谋嫁人时,约20左右,那秦少游尚小,未中秀才,且不赘言,下记)。其实苏洵死于1066年,当时秦少游才只十七岁,并且尚未与苏轼相识。苏、秦初次相会是在1077年,那已是苏洵死后十一年的事了。秦少游的妻子姓徐名文美,是曾任潭州宁乡主簿的徐成甫的女儿。这在他写的《徐君主簿行状》里说得很明白:“徐君以女文美妻余。”秦少游与徐文美成婚在1067年,时年十八岁。
且提大东坡一岁的姐。自嫁程家,不久即亡,(气的老泉断绝与程家来往,举家迁走了,此不赘言,后详),司马光撰《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已而,二子同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1061年考中,嘉佑六年。此时苏洵只有两子了,其余皆夭。苏轼第三,辙名列第四,自宋以来,虽设制科取士还未有人得一,二名。只有宋初吴育才中第三名,而冯梦龙文中小妹未嫁时苏家两兄已为翰林院大学士,此也误)……夫人以嘉佑二年(1057)四月癸丑终于乡里。其年十二月庚子葬彭山县安镇乡(今眉山县土地公社)可龙里。享年四十八。……凡生六子,长男景先及三女,皆早夭。幼女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再过四年(1057),四月八日,程夫人亡,苏洵《祭之妻文》说:“……我独悲子,生逢百殃。生子六人,今谁在堂?唯轼与辙,仅存不亡。”与此既知东坡二十二岁时,只剩兄弟辙了。姑且费些笔墨完整的写出苏洵关于本文的年谱,让苏东坡有妹更不足信!
天圣五年,丁卯,洵19岁。
是年,苏洵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一十八岁。《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苏氏极贫。……
天圣六年,戊辰,洵20岁。
是年,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天圣八年,庚午,洵22岁(1030年)。
程夫人约于是年冬生长子景先(司马光谓之景山)。
明道二年,癸酉,洵25岁(1033年)。
程夫人生次女。
景佑二年,乙亥,洵27岁(1035年)。
是年,程夫人生幼女。因其占家中十六个兄弟姊妹的女性里,排行第八,故幼女名叫八娘。由任采莲哺乳她。
景佑三年,丙子,洵28岁(1036年)。
程夫人于是年阴历十二月十九日生次子苏轼。苏轼小字同文,又字和仲,后字子瞻,自号东坡。苏轼出生后,其母程夫人命身边佣人任采莲为其乳母,乳育八娘与轼。任氏从成人到老死,一直侍奉苏家。任氏七十二岁亡时,苏轼为铭记乳母之恩,专门书写了乳母任氏《墓志铭》,并由精工镌刻为“乳母碑”。碑文说:“赵郡苏氏子瞻之母任氏,名采莲,眉之眉山人。父遂,母李氏。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与轼。养视轼之子迈、迨、过,皆有恩劳。从轼官于杭、密、徐、湖,谪于黄。元丰三年八月壬寅卒于黄之临皋亭,享年七十有二。十二月壬午葬于黄之东阜黄冈县之北。”铭曰:“生有以养之,不必其子也;死有以葬之,不必其里也。我祭其从与享之,其魂气无不之也。”
景佑五年,(后改宝元元年)戊寅,洵30岁。
是年长子景先年仅八岁而亡。即苏洵所说的:“其后五年而丧兄希白,又一年而长子死。”
宝元二年,己卯,洵31岁(1039)
二月二十日程夫人生幼子苏辙。辙字子由,小字同叔,晚号颍滨。程夫人请杨金蝉为其媬母。
庆历七年,丁亥,洵39(1047)
是年,次女卒。
庆历改为皇佑元年,乙丑,洵41岁(1049)
是年,秦观出生。(下文男主角)
皇佑四年,壬辰,洵44岁(1502)
幼女八娘,年十八岁,嫁妻舅程浚之子程之才为妻。见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一。
皇佑五年,癸己,洵45岁(1503)
幼女八娘,在程家遭受舅父又是公公的虐待,和既是表兄又是丈夫助虐,因此不得志而忧愤致死。苏洵与儿子轼、辙为此在愤怒中与程浚及其子之才断交。并为此作《族谱亭记》。洵在愤怒中又作《自尤诗》,追悔不该顺从旧俗,嫁女程家:“汝母之兄汝伯舅,来为厥子求婚姻。乡人婚姻重母族,虽我不肯将安云?”后(1095)年,苏轼贬惠州,“念母之故,相与释憾。”此时程之才为广南路提点刑狱官。苏轼《与程正辅书》:“今吾老兄弟,不相从四十二年矣。”幼女八娘死事,《苏主簿夫人墓志铭》记,(前有,略)
嘉佑四年,己亥,洵51(1059)
程夫人已于1057年四月八日死。己亥年九月,苏洵因别妻之墓,造大悲心像龛,置于极乐院中,荐无阂之意。又作《极乐院造菩萨记》其记说:“始予少年时,父母俱存,兄弟妻子备具,终日嬉游,不知有死生之悲。自长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忧,盖年二十有四矣。其后五年,而表兄希白,又一年长子死,又四年而幼姊亡,又五年而次女卒,至于丁亥之岁,先君去世。又六年,而失其幼女。服未既,而有长姊之丧。悲忧惨怆之气,郁积而未散,盖年四十有九而丧妻焉。……(补:其妻死后,父子三人常漂泊外界,并多次记载途中故事,然并只字提到有第四人,即无小妹说又一强有力证据矣!)
嘉佑五年,庚子,洵52.是年,王安石名声始盛,(苏家只剩轼与辙,已无女眷)欧阳修劝洵与之交游,洵则:“是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天下患”乃作《辨奸论》治平四年,(1067)洵58岁。
是年,病逝于京师。欧阳修撰《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并序》:“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轼长子),曰迟(辙长子)。
可见从无出现比苏轼小的亲妹妹诞生。只有大一岁的八娘。
而宋人笔记《孔氏谈苑》《春渚纪闻》《乌台诗集》记的东坡多详细!苏轼门下张耒、晁补之、陈师道、黄庭坚等多有记东坡语录的,独不见小妹乎?而秦少游乃东坡钟爱门生,如是小妹夫君,此段良缘岂不传为佳话?(倒是少游与李师师有段佳话:当时李师师名扬青楼,宋此时又狎妓成风,李与皇帝赵拮、词人晏几道、秦观、周邦彦都有私情。少游《一从花》曰:“年时今晚见师师,双颊酒红滋,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可见二人情浓。而少游也自称“曾侍风流府”以酬东坡壁上艳词,两个狂侃风花雪月,不亦乐乎!)可哪见有人记载联姻鬼事?且不防仔细想想,东坡与少游皆为风流人士,出入风流场所,若有小妹,那东坡也带妹夫出入那种场所?且不说小妹要闹个死活,光东坡也不好带妹夫去寻乐啊!
再看秦观,高邮人,生于皇佑元年,少东坡十三岁,卒于元符末年,比东坡先亡一年,熙宁末年,谒苏轼于彭城,写《黄楼赋》以文才见赏于苏。十五岁丧父,元丰八年,才中进士,登上仕途。元丰二年,苏徙知湖州,少游恰因赴会稽探望祖、叔。陪同苏轼行至吴兴。至乌台诗案,苏贬黄州,他不避疑,多有问候,元丰五年,苏劝,进考,不中。其中王安石受苏引见,并得王氏对其诗文的赞赏,但直到元丰八年少游才中。元佑更化,高太后摄政,被逐出朝。后范仲淹荐,得充馆职,次年入京,为秘书省校对黄本书籍。不久为秘书省正字。然因洛阳人士反对,苏轼兄弟攻讦,被免去正字。元佑八年,恢复正字。继又充编修官,参与修《神宗实录》,不久,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任新党,秦出为杭州通判。刘拯御史告其与黄庭坚增损《神宗实录》罪,贬为监处州酒税,在处州三年,仍以写佛书获罪,贬至郴州。郴州一年,编管横州,然后再徙雷州。(浙江—湖南—广西—海南岛)徽宗元符三年下赦令,苏轼自海南量移廉州,与秦见了一面,随即秦也被放还,北行至藤州,溘然逝于光化亭,终年五十二岁。(其年苏六十四),而苏东坡吊他也称终身朋友,由此知,少游初见苏轼时已三十岁,东坡四十三岁,那小妹也应在三十五岁以上,试想,小妹少时求婚者如过江之鲫,哪有等到三十五岁才嫁?况她是大家小姐。
故连东坡身边侍女都多有趣事记载,如朝云等,哪有小妹此等聪明人无记载?怪哉!因此五百年后,有人突发奇想,造个苏小妹供人作话资故事亦有可能,不足信矣!
细心看官亦可见,冯之全文年代几乎没有(就是怕算年代,露了马脚)文后曰有诗为证:“文章自古说三苏,小妹聪明胜丈夫。三难新郎真异事,一门秀气世间无。(其实并无诗为证,冯自己编造为证也)。
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筑“雪堂”于赤壁旁的龙王山坡,为其居住躬耕之所。房屋落成时适遇大雪,他因此将房内四壁均画上雪,命名为“雪堂”。现堂为一九八六年重建。中间为正堂,东间为卧室,西间为客室。正堂陈列有<东坡耕乐园>,<雪梅图>和<雪堂飞雪图>,客室内陈列有日本著名书法家加藤星峰书写的苏轼名诗<东坡八首>。宋代项安世曾作诗一首,如下:
雪堂又到黄州旧雪堂,雪堂文字断人肠。紫烟有路连桐柏,清浪何年看洛阳。北望神州皆晋土,谁为党字岂苍王。先王读论空流血,浩浩乾坤此话长。
宋苏轼《雪堂记》:“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於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
苏轼是北宋非常有名的诗人和词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在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所作为,如此有才华的一个人,人们对苏轼人物评价也是很多的。
苏轼雕像
刘辰翁在他的词序里说苏轼写的词坦荡磊落,有些像诗,有些如同散文,有些像天地间的奇观。他如此赞扬苏轼的诗词,由此可以看出他对苏轼人物的评价是,他很欣赏苏轼的才华。
刘熙载也曾说过,苏轼的词是非常有意境的,所有的诗词都是有他本身的故事,是从他内心深处中流淌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相同感受的人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真意,读者没有经历过与作者相似的经历也是无法体会其中感情的。这也说明了他对苏轼人物评价是,比较注重苏轼的诗意和人生阅历。
燮星期曾在他的文章里评价苏轼,他说苏轼的诗词的意境是古往今来前所未有过的,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一切的开心快乐,生气愤怒等等一系列的感情,全部都呈现在了苏轼的笔端之下。可以看出他对苏轼这个人物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觉得苏轼的文笔把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在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所有的苏轼人物评价来看,苏轼不仅是个很有文采的才子,还是个很有阅历的人生赢家。苏轼的文笔中无不透露着他对人生的各种看法和观点,也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意境,耐人回味,令人赞叹欣赏。
苏轼雪堂讲了什么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偏远的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当时苏轼刚刚死里逃生,狼狈不堪,带着仅剩的半条命来到黄州,首先就面临着如何安顿一家老小,如何养活一家人的问题。从前苏轼是豪爽大度,对钱财这样的事情从不在意,每月所发的俸禄,也就是随手就花了,所以尽管他以前也做过地方大员,可是手头上的积蓄并不多,以前可以不在意,可是现在他只有黄州团副练使这么个虚职,俸禄可以算是没有,怎么办呢。
苏轼雪堂
好在苏轼毕竟是生活的能手,钱没有了那就省着点花,无非也就是开源节流而已,于是他把每天要花的银子用绳子挂在房梁上,用的时候就拿竹竿挑下来。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住房的问题了,总不能一家人总是借住在朋友家里吧,好在苏轼的人缘好,在朋友的帮助下,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在赤壁之上,长江边上盖起了一所简陋的房子,因为房子建好的那天天空正飘着大学,屋子里面雪洞洞的,于是苏轼就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雪堂”。
苏轼乔迁雪堂之日,朋友们都提着酒来祝贺,大家喝的酩酊大醉,此后在雪堂的后坡上,苏轼带领全家开荒种菜,还中了几百株桑树,就在这偏远的黄州过起了种菜采桑的生活,倒也其乐融融。因为他们种菜的山坡面向东边,苏轼索性就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从此历史上著名的东坡居士就诞生了。
苏轼写景的诗有哪些
宋代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鼎盛时代,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就是苏轼。苏轼是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之一,他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成就,而其中又以诗最为突出,苏轼的诗大多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等手法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而他还有一个类型的诗也是不得不说的。
《早发白帝城》
苏轼为人豁达、脾气直率,喜欢美食、美景和美酒,这也就促使他爱上了旅行和四处游玩,每到一处见到优美的景色更是会诗兴大发的作上一两首,苏轼写景诗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早发白帝城》、《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
苏轼描写景色的诗词大多辞藻生动、意境美轮美奂,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通过新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贴切的拟人手法,表达了对祖国大好风景的热爱,也通过这种描写抒发自己内心的乐趣和、景色的美丽以及对能够踏足山水之间的这种快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读到诗的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这种感觉,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情感和不可言喻的欢乐,这种情景相生的手法让苏轼的作品流传千年依旧明媚动人,扣人心弦。
纵观苏轼描写景色的诗句,我们不难从中看出苏轼为人豁达的心胸,这位天生的诗人将生活中以及官场上的种种失意和对社会的忧虑之情揉合到景色中,让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无疑是抒发感情最好的方式。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