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与裴迪表达什么
更新:2025-04-27 15:52:15 发布:逛逛汉语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写人的感情,不同的是,刘词(竹枝词)反应的是对生活美好的折射,王词(酌酒与裴迪)反应的是对生活俗世的沧桑疲惫之感。
《酌酒与裴迪》
唐王维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其实是作者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世态炎凉。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还用说吗?四句关键在“笑”字,《汉书》“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圣叹先生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1、《酌酒与裴迪》是唐代诗人王维为劝慰友人裴迪而创作的一首拗体七律。2、此诗用愤慨之语对友人进行劝解,似道尽世间不平之意,表现了王维欲用世而未能的愤激之情。全诗风格清健,托比深婉,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酌酒与裴迪】 【白话译文】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斟酒给你请你自慰自宽,人情反复无常就像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相交到老还要按剑提防,先贵者却笑我突然弹冠。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野草新绿全经细雨滋润,花枝欲展却遇春风正寒。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世事浮云过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修辞手法分析】:1、比喻:人情翻覆似波澜、世事浮云2、暗喻:“草色”、“花枝”,“春风”、“细雨”暗喻小人冒宠、君子颠危。3、对偶: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4、借代: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表示提防。 朱门:红漆大门。指贵族豪富之家。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
你好,此诗写于《辋川集》同时,是王维晚年诗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
首句“酌酒与君君自宽”,“君”字重复强调,这是障眼法;骨子里其实是胸中郁积愤懑,需与挚友一起借酒浇化。所谓“宽”者,宽人也即宽己,正是因为无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覆似波澜”,一曰翻覆,二曰波澜,足见心中愤激之情。三四句紧承“人情翻覆”,照应止水波澜的外部刺激,强调矛盾两端,铺叙反目成仇,世态炎凉。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说了。四句关键在“笑”字。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出典:《汉书·王吉传》“王阳在位,贡公弹冠”。汉代王子阳作了高官,贡禹掸去帽上尘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弹冠相庆”的意思。王子阳清正廉洁,为人颇有些迂腐。他举荐朋友作了御史。御史专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御史往往干不长,常有送命的。这两位最后都被免了职,因为过于正直老实,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结朋友。“弹冠”本为援手荐引乃同契之义,此处则反用其意,一旦“先达”即笑侮后来弹冠(出仕)者,轻薄排挤,乃至下井落石,此为淋漓之戟骂。圣叹先生以为“自是千古至今绝妙地狱变相”,诚为得言。
从内容上说,五六两句是即景即情,从户内至室外,为酌酒时举目所见,由世态炎凉,人情翻覆展示天地无私,万物亲仁,豁然呈现一新境界。被王静安先生誉为“摄春草之魂”的“细雨湿流光”,诗人用以描写映窗草色;禅宗关于“心动”“物动”的著名偈语,诗人借以描绘照眼花枝,即使单纯作“景语”看,也属上乘。而其蕴涵则在“全经”,“欲动”,由彰显至深密,从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无所不容;仅观人间之蝇营狗苟,于义愤之外,恍然顿悟。从章法上说,律诗中间两联要求虚实相生,三四句实写,五六句则应当化实为虚,措辞表意不可复犯,方能体现“神韵”“气象”之妙。从禅学上说,佛家主“虚静”,尚“自然”,和光同尘;深一层探求,五六句似还参合“有无”“生灭”“变常”之理;即处“静观”“达观”态度,与三四句世俗的“势利”“凉薄”恰成对照。末两句“世事浮云”与“高卧加餐”由禅意而来。“何足问”有不屑一顾的鄙薄之意,所指实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脱俗。前后既错综成文,又一气贯注,构思布局缜密精妙。
王维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乱后,“在辋口,其水舟于舍下,别置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在京师;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这种亦显亦隐,半儒半释的人生经历与处世态度,势必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犹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静观;但仰望高谷急湍,依旧凛然飞动,怵目惊心。王维全部诗作均可作如是观,通过《酌酒与裴迪》一诗即可透视此种矛盾心态。
不如高卧且加餐。解析:题目的意思就是斟酒给裴迪。与是给之意。裴迪是王唯的朋友。“酌酒与君君自宽”的意思是:我斟酒给你,你的心也应该放宽了。“人情翻覆似波澜”的意思是:人情的翻覆好似变无常的波澜,让人捉摸不定。一二两句道出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漠然态度,人情世故也就是那么回事,不必太在意、执着。“白首相知犹按剑”中的“白首”就是指认识多年的朋友。古语云:白首如新,倾盖如故。(就是指有些人即便是很早相识的朋友,也只是如同刚刚相知一样,彼此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但是有些朋友初相识便一见如故。)这句的意思是:即便是很早就认识的朋友也会有拨剑相对、势不两立的时候。“朱门先达笑弹冠”,此处的用典很巧妙。“朱门先达笑弹冠”,中的“朱门”就是豪门的意思。杜甫诗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先抵达朱门尚且还要笑笑弹去帽子上的尘土。这两句道出了在官场上宦游的世态炎凉。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两句是景物的描写,对作者的情感表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景物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作者的心情。意思是这些自然现象的出现都能预示出另外一些事物的变化。“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道出了作者的心声:我在官场打拼这么些年,觉得世间的事物都如浮云一样,不足挂齿,还不如及时行乐,过属于自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全诗可以结合作者的生平来辅助理解,王维一生仕途并不通达,所以后来就不再执着于功名,晚年一心向佛,清心寡欲,半官半隐。就橡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年轻是要信仰儒教,争仕途;中年时要信道教,安天命;老年时要信佛教,净无为。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倾注了大量热情,但最后却收效甚微时,人的热情自然会渐渐消失,注意力将不再总是凝聚在那件事情上了,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王维
(701-761)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历任太乐丞、右拾遗、吏部郎中等职。安禄山叛乱时,被迫作过给事中。后因曾受伪职降为太子中允。再迁中书舍人,转尚书右丞,卒于官。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工人物、丛竹、山水;诗,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在唐开元、天宝时代,王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之为“诗佛”。存诗约400首,有《王右丞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