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巢写题菊花
更新:2025-04-27 21:42:07 发布:逛逛汉语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少有文才,且特喜欢菊花。据《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翁与父大为惊异。现黄巢诗仅存三首,其中有两首为吟菊诗。其诗中的比兴、寄托,与一般人迥异其趣,较早写的《题菊花》尤体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诗的起句描绘了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庭院的菊花迎风盛开。他笔下的菊花毫无隐逸者讴歌的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意味;而是满院开放、同存共荣,一起与萧索的秋风抗争。然而毕竟时已深秋,寒风阵阵,菊花已“蕊寒香冷”。纵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招来殷勤的彩蝶绕丛翻飞,驱走秋日一花独放的寂寞。春天,桃李满园,蜂争蝶闹,得意非凡,菊花竟不能分享半点,天道是何等地不公!
面对菊花所受的冷遇,历代文人多赞菊花之高洁、绝俗,以示自己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这其实是他们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途径而采取的自我封闭的态度,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是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蓄。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刘学锴)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时,曾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这首《题菊花》中得到艺术的显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年忧黎元”的儒士用诗文来讽喻时政,以求“致君尧舜上”;不愿推眉折腰事权贵的骚客则“虚步蹑太清”,力求超脱。他们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可能以“犯上作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改变不公平世道的问题。而黄巢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就与他们完全不同。这首《题菊花》,也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年黄巢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他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黄巢为什么写《菊花》黄巢出身于一个世代以贩卖私盐的家庭,但那时的中国是重农轻商。从而使黄巢萌生晋身官场的念头,却屡次科举均以落第告终。黄巢陡然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离开长安时扔下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气腾腾的誓言。”【敬请采纳,谢谢!】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