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有什么特点
更新:2025-04-27 21:39:47 发布:逛逛汉语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陈辞一段可见).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屈发布立的骚体诗有什么特点和意义离骚体,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就是指《离骚》一类的诗。《惜诵》是屈原突破四言体式而创造的第一首“骚体诗”。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较自由,句尾多带“兮”字。这也就是骚体诗的基本特征。初看起来,“骚体”句式只比四言句式多了二、三个字,但它的作用却是小看不得。这二、三字的增加,使全句的容量一下扩大了许多。而且正如前人在分析七言长于五言时说的那样,由于“每句多两字,故转折而不迫促”,更适宜于“言情出韵”③。因此,屈原“骚体”长句句式的创造,实在是对四言体的一个重大突破。
屈原所创制的“骚体诗”,虽然也合乐,但章法却已大为不同。他放纵自己的思涛,在诗中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到,全不拘古诗的章法。正因为如此,后世有些注楚辞者,想要按说《诗》的办法,也给屈原的诗分一下章次,结果都不免碰壁④。宋人钱果之就看出了屈原的这一革新,明确指出:“古诗有节有章”,屈原之赋却“有节无章”。
屈发布作的诗要跟当时的年代联系起来。屈原,名平,字原。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诗的风格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
屈原经过两次流放,可能已经逐渐看清了社会与自己理想之间的差距,在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之际,写出的诗文也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逼破屈原只能“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一生不得志的经历,迫使屈原只得在《离骚》中以245行的篇幅驰骋浪漫想象“往观四方”,天上人间,古往今来,跋涉奔波于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从而去寻求理想、赏识与寄托。多少年过去,在屈原的影响下,《楚辞》也就成了我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
浪漫主义的诗歌,不仅诗人自己可以尽情畅想,读者在欣赏诵读之时同样也可以融入那种意境,从而去感受诗人的理想。另外,由于浪漫主义的诗文大多都寄予了诗人们各种各样的愿望,在客观上,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道凡尔纳吧,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会被人那般喜爱,绝对与这个道理不无关系。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汉儒曾说,《离骚》与《诗经》中《小雅》同为“忽而不伤”之作,明代诗人袁宏道于《叙小修诗》中驳斥道:《离骚》“忿怼之极”,对“党人”和楚王都“明示唾骂”,“安在所谓怨而不伤者乎?”并指出:“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楚风”的特点.他的意见显然是正确的.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屈原是一位爱美的诗人.他对各种艺术的美,都不以狭隘的功利观加以否定.《九歌》、《招魂》中,处处渲染音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和引发的感动.“羌声色之娱人,观者憺兮忘归”,在屈原笔下,是美好的景象.同样,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以及南北文化的区别,楚辞较之《诗经》,已有显著的进步.因之,它对后来文学的影响,更在《诗经》之上.
兮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的意思。
当然不是凑字数,比如汉代的“大风歌”也有很多“兮”字,这是当时诗词的特点,也是抒发感情的需要。
屈原(约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楚国贵族,曾经做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主持楚国的政治,遭到怀王幼弟子兰和南后郑袖的谗害而去职。屈原像楚顷襄王时,他遭到放逐,后因楚国国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在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个性鲜明的诗人主体形象,表达了诗人主体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性,从而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从他开始,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同时,他吸收楚地民歌的形式,创造出句法灵活、结构富于变化的“楚辞”诗体。这一诗体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入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大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他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
屈发布立的骚体诗有什么特点和意义?一、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1、一是句式上的突破。屈发布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2、二是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三是体制上的扩展。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二、意义:骚体赋是一种具有鲜明骚体文学特色的赋,宋玉可说是骚体赋的第一位作者,其《高唐》、《神女》诸赋堪称最早的骚体赋的代表作。汉初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均是骚体赋中的名篇。这些作品体现了从楚辞体文学到赋体文学的过渡。随着这种过渡的完成,以后骚体赋虽然也偶有佳构(如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王粲的《登楼赋》等),但总的来看,它似乎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而逐步隐退,后代的模拟效作已无多大意义了。值得注意的是,骚体赋其本体还是赋,应与具有赋的手法的楚辞体的作品(如宋玉之《九辩》)区别开来。程廷祚在《骚赋论上》有一段辨析颇能引人思索:“《远游》、《桔颂》似赋而实骚;汉之《长门》自悼,似骚而实赋。门庭流品,于是判矣……或曰:骚作于屈原矣,赋何始乎?曰:宋玉。”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