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更新:2025-04-28 01:24:07 发布:逛逛汉语
本文是作者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写作的,虽为记亭而作,更为借此以发胸中丘壑,因而作为一种寄托,在文中成为推进内容发展的关键。记的部分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用“顾”“得”“趋”等字真切地写出了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先秦民歌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以沧浪命名,似要以沧浪之水洗去官宦仕途的俗气,洗去胸中的闷气。接着说,“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表明作者由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再由反思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由个人的遭遇而引出普遍意义上的人生处世问题的探讨,使得境界又高出一层。
归有光的《沧浪亭记》记载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艺术特色如何?作者的这篇文章记述了沦浪亭的演变过程,并以吴越时的宫馆苑囿作对照,认为名胜古迹的兴废存亡和人莫大的关系(即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赞美了苏舜卿的沧浪亭);而那些盛极一时的宫馆园囿,却早已不存在了。作者的寄寓是很深的。语言朴素简洁,而又明畅自然,能于平淡直朴中见出深意,这正是作者散文的特点。
【附】(译文〕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四面环绕着水,就是宋朝苏子美沧浪亭的遗址。他屡次要求我做一篇《沧浪亭记》,说:“从前苏子美的《记》,是记沧浪亭的优美景色;今天,我是请您记下我重建沧浪亭的原由。”
我说越王建国上,广陵王镇守苏州,他在子城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花园;他的亲眷孙承佑,在那座花园的旁边也建了一座花园。等到吴越国归顺宋朝献出土地后,这座花园没有毁坏。苏子美在这里开始建造了一座沧浪亭,最后是佛教徒住在那里,这是沧浪亭变为大云庵。自有大云庵以来已经二百年,文瑛访求古人遗迹,在荒废。破败和埋没的残留痕迹上重建了苏子美的亭子,这是大云庵又变为沧浪亭。
那古今的变化,连朝廷和街市都常常改变。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五湖的广阔浩荡,许多山峦的青翠葱郁,过去太伯、虞仲创立的吴国,阖闾、夫差争夺的楚国和越国,伍子胥、文种、范蠡经营的吴国和越国,今天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记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变化呢?虽然这样,但是钱鏐趁着混乱抢夺土地,占有了浙江和江苏、福建的一部分,国宝兵强,一起传到第四代,他的那些儿子和亲眷乘机挥霍,放肆地享受,争着建造住宅,花园,一时的盛况达到了顶点。可是苏子美的亭子,竟然被佛教徒这样敬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人要想留名千百年,不象冰的溶解那样消灭净尽,是另有原因的了。
文瑛也爱读书,喜欢做诗,时常跟我们一流人来往,我们都叫他做“沧浪和尚”.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