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受过什么苦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3:51:12 发布:逛逛汉语

苏武能在匈奴苦苦支撑了十九年,靠的是什么?

按教科书的说法,当然是苏武本人的气节和对祖国的坚定信念是他的主要精神依靠。而且老百姓也容易接受这个说法。当然,人们对这种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也是敬仰不已的。
不过依本人看来,当然苏武的坚强不倔的性格特点是一大原因,但另有一点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主要原因)是当时西汉朝廷的国力强大,远超匈奴。因为此时已是西汉昭帝和宣帝时了,匈奴单于是狐鹿姑单于,不久死后由壶衍提单于即位,经过前几十年汉武帝的穷追猛打,匈奴势力大减,离南北分裂,北匈奴单于远迁欧洲,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时间不远了。匈奴上上下下都怕得罪汉朝,遭到汉军的致命打击。因此虽表面上强撑场面,但骨子里已是虚了,暗中只想讨好汉朝,因此绝不敢对汉朝使臣有过份的得罪。
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这个年代的西城都护甘延寿之口。因此匈奴尽管扣留汉使,却没这个胆子加害汉朝使节。我认为这个才是主要原因。
要是换作懦弱无用的宋朝,就算杨老令公杨业的气节不比苏武差,但因宋朝军力远远弱于辽国,那辽国擒获了和苏武一样有气节的杨业,还不是照样一刀杀了。怕你个鸟?
另外朋友拿现在不也是一样可有一比,你要是战场上逮住个什么索马里或是也门的黑人士兵,怕是想都不用想,一枪就毙了。但若是碰上个美国人,不管他是战士还是平民,就让你杀你都不敢吧?为何?就是因为这是由这个人背后的靠山国家是强是弱来决定的。

历史上苏武牧羊过的那么苦,为什么不吃羊?

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的这段经历,到底有多苦?以至于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充饥,难道不能吃羊么?事实上,苏武牧羊这段故事,放在苏武这类朝廷官员身上,自然是苦的,但是如果放在普通牧羊的身上,却并非如此。既没有必要夸大苏武的苦,也没必要贬低苏武牧羊这份精神,这是不同的概念。

苏武牧羊,为什么要挖掘野鼠藏的草籽,而不能吃羊?这个实在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个事儿发生在苏武牧羊的第一年。当时苏武刚被派去北海放羊,羊的数量本身就没有多少,还有匈奴人盯着,怎么敢吃羊呢?不吃羊,又要生存,自然就要找其他吃的,所以很自然地要找身边就近更容易找到的草籽充饥,这是一种人类生存的本能,这也是苏武牧羊最苦的一段时间。苏武牧羊这些年都靠什么生活?苏武刚到北海那段时间确实苦不堪言,但是随着与周边牧民的不断接触,再加上匈奴人看管得也放松了,苏武的生活也是在不断好转的。积五、六年,单于弟于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于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汉书.苏武传》

于靬王是单于的弟弟,听说苏武会制做猎网和箭缴,所以找苏武帮忙,回头给苏武送衣送粮。可问题是,于靬王怎么会知道苏武有这个本事呢?自然是苏武这些本事已经在当地人那里闯出名声了,而这也自然是苏武这几年来的一种换取食物的一种手段。此时,有了于靬王送的马畜、衣服、食物,还有毡账、酒具等等,苏武的生活已经越来越好了,只可惜,好景不长,苏武的牛羊被丁零人偷走了。不过,相对而言,苏武的生活无论如何也不会降回最初的标准了。后来,李陵来劝降苏武的时候,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还是给苏武留下了不少牛羊、财物。苏武在匈奴的妻儿苏武在北海放羊时间久了,终归还是吸引了不少当地人的注意,后来还有个女子留在了苏武的身边,并为苏武生下了一个儿子,苏武为其取名苏通国。可见其思念故国之情。不过,苏通国刚降生不久,苏武便结束了长达十九年的放牧生涯,得以回归汉朝,而此时的汉朝皇帝已经换成了汉昭帝。又过了几年,汉昭帝去世,汉宣帝即位,苏武作为朝中老臣,也越来越受尊重。

可他的儿子苏元却因为卷入上官桀等人的谋反事件而被杀,汉宣帝可怜苏武,便询问诸位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久,难道就没生子么?”苏武闻听以后,这才通过汉宣帝的岳父许广汉,将其匈奴妻儿的事讲述给汉宣帝。汉宣帝通过汉使将苏通国接回了汉朝,但那个匈奴女子却永远地跟苏武天各一方了。水言水语苏武牧羊的故事,传了这么久,其精神确实可嘉,持节十九年依然屹立不倒,爱国之情何其之重。然而,也不必将苏武牧羊的十九载说得要多苦有多苦,要多难有多难,那是极为不人性化的。苏武虽然身负政治任务,但是他一样是人,一样要生存,一样有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正因为有匈奴的这番经历,苏武才看淡了生死,看淡了财富。因此,在他回到汉朝以后,经常会把皇帝赐给他的财物分给兄弟和旧友,家中并不积蓄财产,也是与他牧羊北海的经历分不开的。

苏武在匈奴吃了多少苦

因不降匈奴先是被放在冰雪地里挨饿,后又受刁难牧了几十年的公羊,汉朝多次派使臣来要人,匈奴称已死,一个使节知道其没死,用鸿雁传书的故事才迫使匈奴放人。等到苏武回来已经老了。

#苏武受过什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