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蒙的意思是什么
更新:2025-04-28 06:57:20 发布:逛逛汉语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出自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全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思想主题:描绘了西湖之美,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也隐含出自负、得意的满足感。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赏析: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空蒙什么意思?空蒙[kōngméng]
[解释]细雨迷茫的样子
————————————————
希望采纳,你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空蒙kōngméng 细雨迷茫的样子
空蒙辨渔艇。——杜甫《渼陂西南台》山色空蒙亦作“空蒙”。
1.迷茫貌;缥缈貌。南朝齐谢朓《观朝雨》诗:“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杜甫《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汪广洋《登南海驿楼》诗:“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朱自清《南京》:“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世界。”
2.指缥缈、迷茫的境界。唐权德舆《桃源篇》:“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宋梅尧臣《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诗:“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明皇甫冲《维摩寺雨坐》诗:“展睐入空蒙,游心益昭朗。”
“空蒙“的意思是细雨迷蒙的样子。出处: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扩展资料:苏轼对西湖也非常热爱。苏轼一生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他做了杭州通判那年苏东坡36岁风华正茂。看到杭州大旱他希望治理西湖改善灌溉。时隔15年苏东坡又来到杭州那年苏东坡54岁。自与西湖结缘苏轼诗中便常常出现西湖的影子。据统计苏轼诗中直言“西湖”的诗就有60多首其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诗句作于苏轼第一次赴任杭州之时。苏轼由西湖联想到西施并用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将无生命的山水之美具象化、人化比喻堪称精巧。
空蒙什么意思◎空蒙kōngméng[hazy;misty]细雨迷茫的样子
空蒙辨渔艇。——杜甫《渼陂西南台》山色空蒙亦作“空蒙”。
1.迷茫貌;缥缈貌。南朝齐谢朓《观朝雨》诗:“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唐杜甫《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之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汪广洋《登南海驿楼》诗:“海气空蒙日夜浮,山城才雨便成秋。”朱自清《南京》:“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世界。”
2.指缥缈、迷茫的境界。唐权德舆《桃源篇》:“渐入空蒙迷鸟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宋梅尧臣《读裴如晦<万里集>书其后》诗:“搜新造空蒙,俗眼不得入。”明皇甫冲《维摩寺雨坐》诗:“展睐入空蒙,游心益昭朗。”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