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亦不师周公得失是什么意思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8 06:45:12 发布:逛逛汉语

孔子亦不师周公亦是什么意思

“孔子亦不师周公”的“亦”的意思是:也。
一、亦的释义1、副词,也,表示同样、也是。2、不过,只是。3、表示加强或委婉的语气。4、姓。二、汉字字源“亦”字是一个指事字,是“腋”的本字。一个人伸开两臂,在他的腋下有两点,这是指事的符号,指出腋所在的地方。后来多用作虚词,就另造“腋”字。三、组词亦然、不亦、亦复、亦声、无亦等。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一、亦然也是这样。二、不亦副词,表示委婉的反问,用在谓语的前面,句末有语气词同它配合。三、亦复也。表示同样。四、亦声指汉字中合体字的意符兼有声符的作用。五、无亦同不亦。表示委婉的反问,可译为不是、岂是。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言外之意是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出自《世说新语》,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九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扩展资料: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请问“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原文: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译文: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治理地方的?”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扩展资料:《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坊间基本上认为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元方候袁公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孔子亦不师周公得失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