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是什么时候
更新:2025-04-27 16:07:31 发布:逛逛汉语
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是陶渊明在官场上看清整个国家的黑暗与腐败,并且因为他两袖清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清高性格使他与很多官场上许多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的情况下所作。表现出陶渊明对构造一个美好世界的向往。同时也反衬出当时诗人的壮志未酬,以及社会的黑暗。
《桃源行》与《桃花源记》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桃源行》是唐代诗人王维作品《王右丞集》中的一首七言乐府诗。
此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陕,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人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陇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闻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人。初因避地去人问,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人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注释】津:渡口。不见人:不知不觉中见不到人烟。隈嗅(Weīyu):山、水弯曲的地方。旷望:指视野开阔。攒(cuan)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樵客:指渔人。古代渔礁并称。汉姓名:指汉朝以来的各朝名字。武陵源:此处指桃花源,相传在今瑚南桃源县西南,晋代属武陵郡。物外:世外。房栊(long):房屋的窗户。俗客:指渔人。囚桃花源中人以仙境自居,故指外来渔人为俗客。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闽巷:街巷。避地:迁移居住地以避祸患。游衍:流连不归,游乐。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解析】此诗是衍化桃源故事的,本之于渊明的《桃花源记》。但王维的诗与陶渊明的文有一个显著的不同,渊明笔下,桃源中人是为躲避秦朝暴政而来此的,他们在桃花源中耕作生活,与世隔绝,但他们是人而绝不是神仙,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而到了王维诗中,住在桃花源中的,是神而不是人了。你看,“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鸣犬喧”,飘浮着一种仙气;“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则直言其求为仙人矣。这样,桃花源就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仙境,而不是渊明心目中可能会存在的一种理想社会了,无疑,王诗削弱了陶文的思想意义。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王维的“桃源”,充溢着一种十分静谧的气息;十九岁的诗人即向往这种世外桃源,可以证明王维的隐逸之志是由来已久的;此诗中的静谧气息也是与王维晚年诗歌的意境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