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子自知诗句苏轼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7 01:31:45 发布:逛逛汉语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不是苏轼写的

出自: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宋】【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我只知道这句话,没看过这首诗,这是我网上查的。

“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上一句是什么?

旧书不厌百回读原文:《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写作背景:苏轼熙宁二年二月(1069.03)苏轼为父亲守丧三年期满还朝,王安石执政,开始变法。苏轼担任监官告院,屡屡上书,坚决反对变法。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苏轼写下此诗安慰安敦。赏析: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什么意思

意思是经典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熟读仔细思考之后其中的深意你自然明白。出自——宋代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原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译文:经典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熟读仔细思考之后其中的深意你自然明白。如果今日只闲散游乐,不读书上进,那将来功名官宦也不会得到。我当面一心读书,连亲友都不来往了,写文章也不再窥看园中的葵菜了。为什么来开老家羡慕人家的官爵呢?抛开以前的学问不认真一点吧。狂妄错误的谋划从不被采纳,只有白发按期来到。家乡有我亲手种下的松柏都长大了,想走不能走到底什么时候能回家呢?万事早就皆有定数,这十年出来游历难道不是太痴呆了吗?与安惇君不能比较得失,临别前只能长叹息。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什么子自知诗句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