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写 离骚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7 20:30:15 发布:逛逛汉语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为什么写《离骚》啊?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汨音mì)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认为屈原是一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屈原为什么写《离骚》?意义是什么?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的创作,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而且其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同时,《离骚》又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如“汨”、“搴”、“莽”、“冯”、“羌”、“诼”、“□傺”、“阊阖”等,并常将状词冠于句首,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诗中对形容词的使用也十分恰切并具有新意,如“□□”写云霓翻腾之貌,“岌岌”喻高冠耸然之势,“蜿蜿”状神龙游动之态,都可谓循声得貌,曲尽其妙。《离骚》在艺术上取得的高度成就,与它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绝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汉文学史纲要》),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屈原为什么要写[离骚]?

大概楼上两位没读过《离骚》或者根本不了解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贵族,他本人也官至三闾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他崇尚“明君贤相”的政治格局,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楚王的支持让楚国重现“尧天舜日”的政治局面。但由于秦国的离间和小人的谗言(楚王宠姬郑袖和上官大夫靳尚),楚王愈来愈疏远屈原,甚至几度流放他。这时屈原的悲伤应该是极大的,但同时他又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理想,于是在《离骚》之中,用香草和美人等意象分别象征自己的才能、抱负和楚王,希望借此感动楚王,和他一起为国家的中兴努力;并且借此抒发自己的悲愤。
司马迁曾写道:“屈平(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以上便是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楼主若有兴趣可以读读《离骚》和司马迁《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千万别被俗人所说“抒情,感慨而已”或“心如失恋,情同弃妇”等放屁的话困惑了。

“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呢?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另有第三种解说,近世学者有人考证“离骚”是“劳商”的转音,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名。《楚辞》中本来就有用古歌曲为篇名的,如《九歌》《九辩》等,那么“离骚”也就是楚国古乐的曲名。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但一般认为离骚: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用大白话说就是发牢骚。可是这个牢骚不是一般人发的,是大诗人屈原用楚辞的形式发出来的,所以这个牢骚的品味就不一样了。后人们便到处应用。比如把文人称为骚客、骚人,风骚等等,皆出于此。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却不被信任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自杀,端午节就是他的忌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为了纪念屈原。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为什么会被疏远,为什么会写离骚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为什么写这首离骚,意义是什么

《离骚》作为《楚辞》中的重量级篇目,曾撼动了很多人,对于这个“离骚”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出现了巨大的分歧,众说纷纭,异彩纷呈,一个文章的题目可谓是文章的题眼,对于文章题目意思的研究,应该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我就来探讨一下这个“离骚”究竟是什么意思?
首先,《离骚》写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屈原,关于这个《离骚》的作者,一度还引来了争议,一度有“屈原否定论”的热潮,认为是淮南王刘安写的,如果《离骚》的作者不是屈原,那么《离骚》的题目的意思也会发生改变,但随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古籍的竹简残片,其中楚辞作品中的《离骚》残文4字,《涉江》残文5字。这一情况表明,《楚辞》应在西汉初期业已成书,并在社会上流传。离骚早在汉武帝让刘安作传之前已存在并广为流传。所以,《离骚》一文的作者是屈原没错,这样就可以从作者本身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作者所处的年代等更加容易的了解《离骚》的意思。
其次,《离骚》是战国的作品,解释“离骚”为何意最早的解释就是司马迁《史记》里的《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在这个时期,还没有系统的训诂书籍以及一些大家出现,有的只是文人史传者在行文里为了行文的需要不自觉的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司马迁这个解释一出,后世者就来了兴趣,分分想解释出新意,可太史公司马迁没有解释“离”的意思,只是解释了“骚”的意思。所以后世的人解释“离骚”两字的分歧重要是在“离”这个字上。


其次。如果认为在那个年代离骚不是双音词,而是两个单音词的话,那就应该拆开去解释,这样解释便是分歧最多的,其中就是“离”字的争论最大,后世人对于“骚”的解释也开始有很多种见解了,那这我认为司马迁依照淮南王刘安的解释最为可靠,所以司马迁对于“骚”的解释应该汲取,而“离”字,我同意班固的“遭”的解释,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文本的内容及意义上,我认为离骚如果是两个单音词的话,“遭忧”是最佳的解释。对于屈原的这首政治抒情长诗,对于这首诗的题目《离骚》来说,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与洗礼后,逐渐成为了一种象征,屈原以自己的死来宣告了一种精神的诞生:一个文人独立人格炽热的坚守,向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者猛烈开火。了解题目的原因只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屈原当时的心境,体会一个文人报国无门但至死不渝的坚守,当你了解了这些之后,再一次凝视“离骚”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相信,你会体会的更深,化为内在的动力,踏出人生选择重要的下一步。

屈原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则当作于放逐以后。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怀王世被疏以后,有说作于顷襄王世被放以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作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
采纳哦

#屈原为什么写 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