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司徒管什么
更新:2025-04-21 12:53:26 发布:逛逛汉语
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西京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司空,在西周初期由周公所设,在金文中都写作“司工”,即冬官府司的最高行政长官,大约是主管土地,兼管土木等建筑工程之职,具有土地管理、城市规划与建设、农田水利、工业技术等相关方面的执法权利。由于古史湮迁,现存的典籍《周礼》中已经失去了“冬官司空”的主要部分,仅存有《考工记》一篇,故而,司空之职守未能尽识其详。今只有在典籍《礼记·王制》中有一记载:“司空执度度地,古公亶父迁都周原,‘乃召司空,乃如司徒,俾立室家’。”在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由周公旦、召公奭为左右父宰(辅政),以聃季为司空,分封康叔于卫国,“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当时司空、司徒、司马三官合称“三有司”,为王朝重臣。扩展资料: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汉献帝初,刘虞、李傕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二职始两置矣,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汉制,三公府分部九卿,太尉所部太常、卫尉、光禄三卿。汉献帝建安十三年,省三公官,置丞相。魏初又置,而兼置大司马,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公
古代的司徒是什么官位?司徒在汉代与司马、司空并称三公,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相当于隋唐之后的户部。周朝之时,司徒是地官之长,以卿任之,最初只相当于三公九卿中的九卿。至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徒前加“大”,于是,西汉末至东汉初,朝廷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光武帝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司徒、司空前去“大”,太尉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可见,汉朝之时,司徒位列三公,直至隋唐时将司徒之职改为民部(李世民时避讳改为“户部”),户部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等。扩展资料: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人民。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汉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谈到以鸟名官时,说少皞部落有“五鸠”,为治民之官,其中祝鸠氏为司徒之官,司徒的职掌。在文献资料中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司徒,由契担任,管教化人民。商代甲骨文中未见此官。西周金文作“司土”,王室与诸侯均有设置,其职掌从金文看,一是管理籍田,二是掌管山林田泽等国有土地及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的林牧副业生产,三是还礼农业生产。
古代司空 司马 司徒 司直 司农分别是管什么司空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为“司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复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司空,改设御史大夫,其职掌一如司空。晋有司空,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但往往作为权臣之加官。南北朝沿设。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宋代亦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辽、金相沿,元以后废。又习惯常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 司马【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司徒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后魏至唐沿置,属延尉或大理寺,掌出使推按。唐亦于太子官属中置司直,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大司农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从西汉到东汉,或简称为大农。多种租税赋敛都由大司农收取,把收来的粮食、布帛输送到国家诸仓贮存,货币则储於都内。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农秩为中二千石,下面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还有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的都仓、农监、都水也属大司农。 东汉时大司农下的属官仅有太仓、平准、官三令、丞,其馀都被省减,或改隶於郡国。大司农成为单纯的中央财政主管长官。 魏晋以后,大司农之权为度支尚书所夺,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唐、宋沿袭。元代大司农又改掌劝课农桑、水利、救荒等事。明初废。原国家仓廪诸事务,明、清全转归户部各属官管理。
古代的司马,司空,司徒分别是负责什么事的官员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
古代高官之一。《周礼》夏官司马之长为大司马,其职为“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授给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陈朝但为赠官。明清多作为兵部尚书之别称。
大司徒相当于总理
《周礼》六官之一,有地官大司徒。西汉哀帝时罢丞相置大司徒。东汉改称司徒(参看丞相、宰相条)。
大司空类似于监察部长
《周礼》六官之一,有冬官司空。汉成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时曾复旧称,后再改为大司空,与大司徒、大司马并称为三公。东汉时称司空。明清用作工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西周始置。金文都作司工。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仅存《考工记》一篇,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这虽是东汉的制度,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用以掌管工程。宋国因武公名司空,曾改名为“司城”,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不久又复为大司空。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旋去“大”字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司空,改设御史大夫,其职掌一如司空。晋有司空,为“八公”之一,地位特高,但往往作为权臣之加官。南北朝沿设。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宋代亦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辽、金相沿,元以后废。又习惯常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
司马【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司徒1、出自姬姓,是舜帝的后代。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舜为尧的司徒官,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故又名土司。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称司徒氏。
2、春秋时,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其后也称司徒氏。司徒是上古官名,相传尧、舜时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夏、商、周时期,朝廷都设有司徒官,为六卿之一,称为地官大司徒,职位相当于宰相。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有以官职命氏的,就成为司徒氏。
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后魏至唐沿置,属延尉或大理寺,掌出使推按。唐亦于太子官属中置司直,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大司农秦汉时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本名治粟内史,汉景帝后元年(前143),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为大司农。新莽时称羲和,后又改为纳言,东汉时复称大司农。从西汉到东汉,或简称为大农。多种租税赋敛都由大司农收取,把收来的粮食、布帛输送到国家诸仓贮存,货币则储於都内。据记载,西汉时大司农每年从百姓赋敛所得达四十馀万万钱。凡百官俸禄、军费和工程造作等用度,都由它支付。另外,它还管理一些官营的农业和手工业。分布於各地的官田,其中有些便由大司农派人耕种;官营的煮盐和冶铁也都归大司农主管。武帝时设置平准、均输,这类官府商业也归大司农经管(见两汉均输、两汉平准)。
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司农秩为中二千石,下面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藉田五令、丞,还有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的都仓、农监、都水也属大司农。
东汉时大司农下的属官仅有太仓、平准、官三令、丞,其馀都被省减,或改隶於郡国。大司农成为单纯的中央财政主管长官。
魏晋以后,大司农之权为度支尚书所夺,逐渐变成不管财政、会计,主要掌国家仓廪之官,称司农卿。唐、宋沿袭。元代大司农又改掌劝课农桑、水利、救荒等事。明初废。原国家仓廪诸事务,明、清全转归户部各属官管理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由《周礼》地方官司徒演变而来。
《周礼》以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北周依《周礼》置六官,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汉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为大司徒。西汉末至东汉初,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又置太尉,以太仆赵熹为之,而与司徒、司空为三公。《史记·五帝本纪》:“舜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后汉书·百民志一》:“司徒,公一人。本注:掌人民事……世祖即位,为大司徒,建武二七年,去‘大’。”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
晋以相国、丞相与八公为诸公官。《通典》卷二《职官二》“三公总叙”条说:“后魏以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师,上公也。大司马、大将军谓之二大,太尉、司徒、司空谓之三公。”
摘自《百度百科》
编辑于2020-01-23
周朝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三公。东汉时改称司徒。明朝之后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隋唐时期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其职到隋朝改为民部。扩展资料:司徒的日常工作
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蠲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籴,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司徒
司马是国家军事最高负责人,只有车骑级别以上的高功绩将军才有提拔资格,当上司马后,掌管天下军马,甚至要肩负外交重任,也算是半个丞相。
司徒是全国教育事业最高负责人,教育是国之基础,上至官员考核,下至基础教育,甚至内容和制度都由司空说了算,关系到国家人才的重大问题。
司空是国家建筑及水利工程最高负责人,后期则是掌管一切仪式祭祀的官员,司空主要监督国家的土木工程和一切水利,这类官员可以在国家金库中捞到不少好处,后期的朝代为了杜绝贪污舞弊,将司空改为掌管宫中一切祭祀的闲官
为您推荐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