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对什么古文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7 15:39:41 发布:逛逛汉语

描写日月星辰的诗词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李白
乐府·日出入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羲和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抵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李商隐《嫦娥》赏析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别裴九弟》:西江万里向东流,今夜江边驻客舟。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望天们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虞美人宋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沙似雪,燕山月如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近水楼台易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俞文豹《清夜录》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描写日月星辰的诗句又有乘风破浪的寓意的诗句

春江花月夜_古诗文网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日月星辰,或急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文言文翻译

本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大乐》
翻译:日月星辰的运行,有的快,有的慢。日月轨道不同,都周而复始地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

对联中的,日月星辰对什么好呢?江海山川呢?在线等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江河湖海
鸟兽虫鱼
花草树木
乾坤斗转
森罗万象
这些都行,主要是看你的具体情况!
望采纳!欢迎和我交流!

古代诗文中都提到过哪些日月星辰?

大儒有言,不通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不能读古书。我国古典诗文中特别注重对闪耀群星的描写,这是古代天象记载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发展和传播天文学知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典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包括二十八宿、银河与牛郎织女、南斗和北斗,以及其他著名星斗,它们不仅具有天文学意义,其背后的故事更是耐人寻味。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天文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常识,像《诗经》里的一些涉及天文现象的诗句,无非都是农夫、妇人、戍卒、儿童们挂在口头上的。其实,在作为我国诗歌源头的《诗经》中,浩瀚神秘的星空就已经是诗歌中常见的描写对象了,后代文学作品中最常涉及的星宿,在《诗经》中基本上都已出现。清代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著名笔记《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火”、“三星”、“毕”、“龙尾”都是星星的名称。“七月流火”源于《豳风·七月》,说的是大火星。大火星就是心宿二,也就是现代的天蝎座蝎尾倒刺上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的中第二颗。它是一颗著名的红色亮星,体积为太阳的2700万倍,距离地球为424光年,在夏季的夜空中特别明显。“七月流火”本来的意思是说,至7月,大火星开始往下走,天气渐渐转凉。在此后的“九月授衣”,开始准备冬衣。就连蟋蟀也配合着节气和气候,“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所以,“七月流火”的意义并不是像现代人根据字面上理解的那样,以为说的是7月天气炎热。大火星在《左传》中也有记载,其中的童谣有“龙尾伏辰”之说,“龙尾”即尾宿,是现在天蝎座的整个尾巴,“辰”即是心宿。《唐风·绸缪》中的“三星在户”,说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三星,它们是现代的猎户座中间的呈一条直线的3颗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猎户的腰带。参宿三星出现在寥落的冬季夜空,非常容易辨识。《唐风·绸缪》一诗写的是一位少女,在清冷的冬季望着挂在门端的参宿三星,思念自己的意中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三星在户”也有其他美好寓意,如古代人常常在新婚夫妇的门侧题写“三星在户,五世其昌”的对联。参宿一星与前面说到的心宿二星在天穹上180度相对,两两相望此升彼落,永远不能相逢。心宿二星又名“商星”,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隔绝难以相见。《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中的“毕”是二十八宿中的毕宿,“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民间认为当月亮经过毕宿时,天就要下滂沱大雨。毕宿有8颗星,在古代又称“天口”,形似古时田猎用的长柄网,而这种长柄网的名字就叫“毕”。毕宿在现代是金牛座那著名的“Y”形群星,在冬末春初时的黄昏出现于南方的星空。其中,据说作为牛的左眼的毕宿五,也是天空中有名的亮星,是古代航海者辨别航向的重要依据。古典诗文中提到的银河与牛郎、织女,既有天文学意义,更有文学意蕴。夜空的银河如同一条奔腾的急流,从东北向南横跨整个天空。一年四季之中,夏末秋初季节的银河最为明亮壮观。银河古称“天汉”,“汉”是地上的汉江,天汉就是天河。《诗经》经常写道天汉。《大雅·云汉》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意为那烟波浩渺的银河在天空中流转,为本来就热闹的星空平添了一抹浪漫主义色彩。织女星距离地球26.5光年,是整个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第四亮的恒星。在织女星旁边有4颗小星组成一个菱形,我国古人认为那是织女织布用的梭子。牵牛星距离地球16.7光年,它和左右两颗小星呈一条直线,我国民间称之为“扁担星”,传说中两颗小星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把银河与牵牛织女联系到一起,也是从《诗经》时代开始的。《小雅·大东》就是民间对星空的淳朴理解:“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银河波光粼粼,左岸的织女一天忙至晚也织不出美丽的花纹,右岸的牵牛星也没有驾着车子来迎接她。短短几句里故事多多,已经具备了后世牵牛织女传说的基本要素了。在情感丰富而内敛的古人眼中,这流转于天的银河,就成了他们失眠之夜眺望的对象。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就是唐玄宗所经历的每一个夜晚。唐代另一个诗人李商隐《嫦娥》一诗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初秋季节,长河渐落,又是一夜过去,诗中寂寥凄清的情绪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诗人在写银河时,总是把它与牵牛星、织女星一起描写。唐代诗人杜牧《秋夕》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诗境与李商隐的《嫦娥》相类似,不过一写在天之人,一写在地之人罢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与以上两诗不同,独具豪迈的浪漫主义色彩。牵牛织女的神话传说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著名的《古诗十九首》中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中故事元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终日相望却不能相聚,“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意含蓄隽永,余味悠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民间传说中有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聚的情节。到了后世诗人手里,这个颇富悲剧色彩的故事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已经成为对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的最高赞颂而千古流传。南斗是由6颗星围聚成斗的形状,隶属于现代的人马座;北斗为北斗七星,是小熊座。南斗和北斗中每一颗星在我国古代都各有名称,南斗六星分别名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北斗七星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这两组星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亮星,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形状和它们所在的位置,格外能够引起诗人们的联想和歌颂。对于南斗和北斗的描写,当然也要从《诗经》说起。《小雅·大东》记载:“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箕”即箕宿,因为形似簸箕而得名,斗则是南斗的斗宿,“箕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可是天上的簸箕却不能用来簸米扬康,斗勺也不能用来舀酒盛水。不得不说古人的思维真是浪漫离奇。唐代有一位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刘方平,写了一首《月夜》诗: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末夏初的夜晚的闲适生活,其中真实再现了当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夜空情境。无独有偶,曾经造成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的左思《吴都赋》中也说“仰南斗以斟酌”,也是要用天上的星斗来斟酒。相对而言,北斗的知名度比南斗高,因为它位于北天极附近,又像时针一样指着北极星而旋转,一年四季可见,一夜到亮可见。北斗不仅是天上的著名天象,同时也是古人借以判断季节的依据之一。诸子百家之一的《鹖冠子》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是说黄昏时刻,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标志着春夏秋冬的开始。而午夜子时,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正南、正西、正北时,则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古人的观察非常细致。《古诗十九首》里面的“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所描写的正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的情景。杜甫《赠王二十四侍郎契》“一别星桥夜,三移斗柄春”,说的则斗柄3次东指,已经过了3年了。北斗四季旋转不停,整夜旋转不停,因而格外容易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李白《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与“长河渐落”的即将破晓的天象不同,“北斗挂西楼”则是夏季深夜的情景。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欢写到的景物之一,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不同诗人在不同时候写下的月亮也是不同的,因而很有辨析的必要。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写的是新月,农历月初的黄昏出现于西方的天空,两只尖角朝向斜上方。唐代诗人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写的是上弦月,是新月越来越满,变成半个月亮的样子,其中的直线位于偏上方。上弦月再发展下去就是满月,就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所描写的样子。圆月渐缺,就变成了直线偏下弦乐和两只和尖角朝向斜下方的残月,即唐代诗人李贺的“晓月当帘挂玉弓”和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的即是残月。二十八宿是古代我国人对黄道附近的群星的划分。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黄道,可是在古人看来,明明是太阳在绕着大地旋转,因此名为“黄道”。我们称之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因为在我国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而屡屡被诗人们写到,上面所罗列的《诗经》中提到的就包括了心宿、参宿、毕宿、斗宿、箕宿等。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所在的南昌,所对应的天上的星宿是翼宿和轸宿,因而是“星分翼轸”。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写有一首《二十八宿歌赠别无咎》,在一首送别诗中囊括了全部的二十八宿。天空上的星斗以年为周期流转变化,而月亮则是一个月运行一个周期,所以在古人看来,星斗的变动较少,而仿佛好像月亮在各个星宿中穿行一样。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的就是月亮仿佛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流连徘徊。要说最有名的星斗,恐怕要数北极星了,因为北极星是天上众星旋转所围绕的中心点。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滕王阁序》写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杜甫《登楼》写道:“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都足以说明北极星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地球绕地轴自转,地轴呈一个斜角直指北天极,由于地轴存在微小的偏振,所以北极星并不是一直不变的,而是由地轴所指向的那一小片区域里的群星轮流担任的。现在的北极星是小熊座的α星,据测算,14000年以后,织女星距离北天极最近,倒是的北极星将会是织女星。《诗经·小雅·大东》记载:“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意思是东方有一颗亮星叫“启明星”,西方有一颗亮星叫“长庚星”,而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这两颗星其实是一颗。《韩诗外传》解释说:“太白晨出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长庚。”太白也就是金星,金星是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最亮的天体,在黎明的时候出现在东方,在黄昏的时候出现在西方。黎明和黄昏,正是日月隐去众星未显之时,天空只有一颗闪耀如钻石的金星。李白的诗歌中有“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之句,据说李白的母亲怀孕时梦见太白星入怀,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因此李白对太白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描写太白星道:“太白何苍苍,星辰上森列。去天三百里,邈尔与世绝。”这颗孤傲的亮星同时也是他自己。在另一首《登太白峰》中,李白写道: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一首诗中出现了太白峰、太白星和李太白3个太白,妙趣横生。金星是行星,而天空中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恒星则是天狼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位于大犬座,通常和猎户座一起出现,位于猎户座的左下方。在西方的天文神话中,看上去就像猎户带着猎犬,壁垒森严地准备与迎面而来的金牛作战。在我国古代的天文系统中,天狼星是代表侵略和战争的一颗星星,在苏轼的词中,它代表着刚刚与北宋王朝发生过战争的西夏,所以“西北望,射天狼”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平伏侵略战争的良好愿望。总之,古诗文中提到的日月星辰,具有天文和文学双重含义。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当代学者在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时,许多年份的考订都经过了都借助了古籍中对天文现象的记载。而根据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我们可以推知几千年前或几千年后的某一夜有什么天文现象发生,或者当晚的天象是什么情况。

#日月星辰对什么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