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事操曹操为什么大笑

折叠展开

更新:2025-04-27 21:42:10 发布:逛逛汉语

三国演义第68回,曹操问贾诩立嗣之事,贾诩所说的“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暗含什么意思吗?曹操为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面两个都喜欢小儿子,都选小儿子做接班人,结果没有威信,没有丰富政治经验,都完蛋了。曹某人你看着办吧。就是这个意思,然后曹操笑了,潜台词就是:诩诩你又调皮了!

曹丕拜贾诩为太尉,为什么孙权要嘲笑?

按照东汉官制,司徒、司空和太尉就是朝廷的三公,虽然多数情况下并不掌握实权,但地位尊崇,一般都是用名望非常高的人担任。这里所谓的名望,一般主要是出身门第比较高,或者是品行高尚为世人称道,或者是学术水平比较高时所公认。比如说东汉末年曾经担任过三公职位的包括王允、黄琬、皇甫嵩、周忠、朱?y、荀爽等人,都是当时非常知名的人物。王允出自太原王氏,黄琬是江夏黄氏,皇甫嵩和朱?y都是讨伐黄巾的主要将领,荀爽是颍川荀氏,也就是荀??氖迨澹?苤沂锹??耍?盖字芫熬驮?H喂?太尉,周忠也是周瑜的叔父。刘备称帝后,只任命了一个司徒,也就是许靖。因为刘备围攻成都时,许靖本来是刘璋的蜀郡太守,但是逃出来投降刘备,虽然没能成功,但刘备仍然因此看不起许靖,对他的节操有所怀疑。所以法正劝他说,许靖就是那种名满天下但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的人,但是他名气大,还是应该用他,不然会让天下人觉得刘备对贤才不够重视。《三国志法正传》: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由此,许靖也成为蜀汉历史上唯一一个司徒。但刘备没有设置司空、太尉,只以诸葛亮为丞相。曹丕登基为帝后,三公分别是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太尉贾诩,之后是钟繇任太尉。华歆在《三国演义》里的形象不太好,尤其是在曹丕篡位的时候,华歆参与了逼宫。但在《三国志》中还是一派忠厚长者的风度。在何进辅政的时候,他就受征为尚书郎入仕,董卓之乱后从武关逃出到南阳,之后又被汉献帝派来的使节太傅马日?征辟为掾。不久后,就被拜为豫章太守。扬州刺史刘繇死后,刘繇部属原意奉华歆为主,但他认为不是天子之命,表示拒绝。孙策渡江,他知道不是孙策对手,就主动向孙策投降了。王朗更不用说,师从太尉杨赐,也就是杨修的爷爷,少年知名,后来在徐州陶谦手下为治中,劝陶谦主动向当时被李?喙?峥刂频某?⑶彩构毕祝?缓合椎郯菸?ぱ钐?亍K锊叨山?螅?窒氯巳衔?锊呱朴谟帽??趵什皇嵌允郑?八?督担???衔?约菏翘熳尤蚊?墓倮簦?荒懿徽蕉?担?途芫?恕:罄幢?鼙环?,孙策也知道他是海内名士,没有害他。到官渡之战时,曹操以朝廷名义征华歆和王朗,他们才分别到了曹操阵营。在曹操时期,他们就一直地位比较高,曹操对他们也很尊重。曹丕继位后,更曾说过:“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就是指华歆、钟繇和王朗。从资历和名望来说,贾诩也是很高的。在董卓入洛阳之前,贾诩就已经经过察举孝廉在朝廷为郎官,后来因病弃官。董卓控制朝廷时,贾诩还是太尉掾,被董卓任命为平津都尉,不久又升为讨虏校尉,随牛辅出征,对抗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董卓死后,贾诩劝李?喙?岵灰???幼撸?炊?芈氛髡倬?樱?厥?刂校?Чコぐ病3晒?螅??嘞敫?众挤夂睿?众脊檀遣皇堋@?嘤忠?菟??惺槠蜕洌?众既衔?约好??共还唬?荒艿H握庋?枰?冉细叩拿??闹拔唬?簿芫?恕K?裕??嘀蝗盟?H瘟松惺椋?鞴芄僭比蚊?V?螅?直话菸?饴淮蠓颉⑿?褰???/p 《三国志贾诩传》:后诩为左冯翊,?嗟扔?怨?钪??荚唬骸按司让??疲?喂χ?校 惫檀遣皇堋S忠晕?惺槠蜕洌?荚唬骸吧惺槠蜕洌?僦?Τぃ?煜滤???济?凰刂兀?撬?苑?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嗟惹锥????/p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贾诩随张绣在南阳,所以袁绍曾派人要和张绣结盟,让张绣从背后夹击曹操。但贾诩认为,袁绍势力大,曹操势力小,张绣投降曹操会更受重视,得到更高的待遇。后来,张绣又在贾诩的劝说下,向曹操投降。所以,曹操对他是非常重视的。官渡之战后,曹操就以朝廷的名义拜为执金吾,封都亭侯,不久迁为为冀州牧。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给自己手下人的封拜除授中,给予州牧名义的,只有贾诩这一个例子。虽然当时冀州还在袁绍控制之下,贾诩只是虚领冀州牧而已,实际工作是参司空军事,也就是曹操的参谋。河北平定后,曹操自领冀州牧,贾诩转为太中大夫。所以说,贾诩的资历是非常老的,名气也很大。相比于其他人以品行节操所获得的名气来说,贾诩的名气是来自他的计谋,受人尊重的程度不如王朗、华歆、钟繇这些人。但因为贾诩在立储的问题上,帮助过曹丕,所以曹丕在登基为帝后拜贾诩为太尉。其实从贾诩的角度来说,他并不见得真是要帮曹丕,只是就事论事的说了自己的看法而已。曹丕登基的时候,汉末重视名节的习惯还在,所以一般都认为三公这种主要任务是和天子坐而论道的高官,应该用年高德劭的人来担任,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影响,也就是让社会公论认为品行高尚的人来担任,而不应该用来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三国志贾诩传》裴松之注引:文帝即位,以诩为太尉,魏略曰:文帝得诩之对太祖,故即位首登上司。荀勖别传曰: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这就是说,谁当三公应该服从公论,以引导社会风气和树立道德楷模,也就是以贤德为三公的第一要求,而贾诩对曹丕是私恩,贾诩的名望也不足以让其他人当成楷模,所以曹丕这样做是公器私用,是自己乱了法度,树立了一个不好的典型。因此,孙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嘲笑了曹丕。刘备虽然看不起许靖,但因为许靖名望高,仍然放弃了个人好恶,而让许靖担任司徒;曹丕却不顾社会公论,用贾诩这种并非以道德节操著称的人来担任三公。相比之下,刘备和曹丕的做法刚好相反。官员是由皇帝和朝廷任命的,这也是皇帝最主要的权力之一。所以,皇帝如何运用这个权力,就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皇帝以职官为私器,任人唯亲,当然是宵小横行,小人当道,皇帝以职官为公器,量才度德,任人唯贤,任人唯德,结果当然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当然,究竟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任人唯德,也可以看出皇帝的格局大小。很多时候,皇帝任人唯亲都是为了加强权力,而比较自信的皇帝则会在任命官员的时候首先考虑一个人的品行和才能。

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中是时那一段贾诩没有直接回答曹操的话,但曹操为什么那么高兴的接受呢?

1、原话是”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这是以古谏今,袁绍、刘表因为废长立幼以致家业衰败、身死人手。可见这是立储问题。
2、立储问题自古就是君王的敏感点,如果直接回答让君王不满意的话可能会被直接杀头。
3、贾诩用类比一下子点出了立储和曹操的大业之间的关系。虽然之前曹操很纠结,但是和大业相比,感情完全不值一提。因此曹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他高兴。

三国演义中曹操立嗣时贾诩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因为袁绍(袁本初)和刘表(刘景升)都是因为不立长子而立幼子,导致自己势力内部相争,最后势力覆灭。贾诩说这话是想提醒曹操要记住这两个人的教训,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立幼子曹植为后继者。
有关袁绍和刘表故事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前文。
回答完毕,希望对你有帮助。

贾诩为什么会成为曹操的五大谋士中唯一一个笑到最后的人?

当曹操的下属,风险度相当高,稍微做不到位轻则被责骂,重则就会挨揍甚至被砍脑袋。以至于何夔每次去见曹操时都揣着毒药。一旦发现事情不对,立刻服毒自杀。
且不仅寻常下属如此累和怕,就连他最倚重的五大谋士,也几乎是这样。比如最出名的郭嘉,年纪轻轻病死了,其实就是累死的!还有荀彧,曹操能成三国大哥,荀彧是首功!却被曹操送去的一个空食盒,夺走了性命。

荀攸眼见叔叔荀彧,竟然这么一个死法,2年后也跟着死了。程昱由于性格刚戾,且还曾用人肉做过军粮,后来基本上离开了核心圈。以上这四位,都很早追随曹操,结果或累死,或被杀,或被边缘化,可偏偏杀死过曹操长子曹昂、大将典韦的贾诩,却出人意料的笑到了最后。如曹丕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地把“杀兄仇人”贾诩封为三公。搞得孙权都哈哈大笑,对曹丕和贾诩表示强烈的鄙视。

对贾诩的这种特殊现象,易中天给出这样的评论: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那么易中天的这个评价恰当否?笔者认为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概括来言,这句话就是在说,贾诩做人有大智慧。

其一:做人再“毒”,也有底线贾诩最被人痛恨的是,在董卓死后他撺掇着李傕、郭汜重夺长安,导致汉献帝最终“逃难洛阳”。不过可知,贾诩出这条计谋时才是低级军官。且当时的情况是,王允誓言对西凉军赶尽杀绝,这才导致了贾诩这条计谋的产生,完全是冒死一搏!所以这件事首要责任,是在王允身上!倘若灵活一点,也不会有李傕、郭汜拼死一战下,真就翻了盘。

不过在这时,贾诩却表现出来了做人底线,眼见李傕等人飞扬跋扈,断然拒绝了高官引诱,并处处维护汉献帝尊严,哪怕汉献帝最终能逃离李傕、郭汜的掌控,都是贾诩出力促成的。所以贾诩虽毒,却做人有底线!这在那个有奶就是娘的乱世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几乎凡做人有底线者,都最终成功或留下了美名,如曹操、刘备、诸葛亮、荀彧、关羽,当然还有贾诩等等。因此说,做人有底线,从来都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基石。底线在,就能说明还是个“人”,这才能评论他是人生成功还是人生失败!

其二:本事越大,做人越要有分寸最能体现贾诩做人分寸的,是他离开李傕和郭汜之后,投奔了老乡段煨,得到了非常热烈的欢迎。段煨对贾诩的才能很清楚,也异常钦佩,但却有个毛病,就是“小肚鸡肠”或说“胸无大志”。他一面热情对待贾诩,一面又对贾诩防范甚深。原来段煨怕贾诩夺了自己的权。贾诩也心知肚明。此刻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其一,用言称或行动,来证明自己没有那么阴险。其二,离开段煨!

贾诩选择了第二条路,理由很简单,对小肚鸡肠者任何解释和表白,只能加深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彼此远离。于是,贾诩就开始联络张绣。因为还在长安时,张绣就对贾诩相当看重,曾表示:你跟我走吧。可贾诩却拒绝了。所以,最终贾诩辞别段煨,投奔了张绣。对此张绣也很奇怪,问:“你跟段煨是老乡,他还那么厚待你,可你为啥却选择了我?”

贾诩说:“段煨对我猜忌,若我俩还在一起迟早会一山不容二虎。如今我独身来到你这里,段煨必会长松一口气,因而对我的家人会更优待,保全了我家人。而你最缺我这样的人才,所以在你这我也会非常安全。”啥叫做人的分寸?贾诩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能使得双方利益最大化,便是分寸!所以为何说,本事越大的人,越要有分寸?道理就在这里!贾诩后来在杀掉曹昂和典韦后,为何又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同样也是基于这种“做人的分寸”的把握,以至于曹操都说:“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其三:做人低调者得利贾诩因做人有分寸,让曹操、张绣和自己,都利益最大化了一把,因而曹操一高兴,就把贾诩封为都亭侯——五大谋士中,贾诩的第一个被封侯的!关羽封侯后,总是亮出“汉寿亭侯”的大旗,但贾诩却反其道行之,在曹操手下低调异常,以至于除了上班外平时就窝在家里,不跟任何人结交,就更不要说去钻营了。由此想害贾诩的人,找不到机会。同时曹操也开始把贾诩视为自己人。因为贾诩跟郭嘉一样,没有背后势力。

荀彧为何被曹操舍弃?因荀彧是门阀士族的老大,背后势力逼得他必须反对曹操称魏王,因为曹操太强悍,根本不向门阀士族让利!曹丕后来是用“九品中正制”,才换得了支持,当了皇上。所以贾诩因低调做人,使得他脱身在“曹操势力”和“门阀士族势力”之外,得以保全。以至于还一句话,决定了曹操选择曹丕当继承人!因为在曹操眼中,贾诩的立场最公正!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好处,别人争来斗去后,却经常是低调者当了“得利渔翁”。


#贾诩事操曹操为什么大笑